通过三次《聆听火山的声音》的读书会,大家越来越对集体汇谈有兴趣。因为这本书的共读,让大家了解到跟我们平时沟通、交流和开会决然不同的一种交流方式,但又意义非凡。今天向芳说:平时交流和开会是物理反应,而集体汇谈是化学反应。我个人觉得它更像神奇的生化反应。
这种交流的方式不太容易很快就能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是一开始似乎是为了表达而表达的一个场域。在这个场域当中,每一个人都可以自由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可能这想法,只是一个念头,并不成熟,也不成体系,也没有现实意义,也没有目标,但可能就是这些念头、想法或者观点,却有可能在大家的沟通交流中,通过一次又一次反复的真诚表达而形成独创性的创见。
也有可能这些表达对分享者本人而言已经司空见惯,但对其他人却有很大的启发,从而让参与者窥探到自己思维框架之外的认知,这些细碎的感知可能散落于于平时看的书和课程当中,也有可能未曾触及。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和局限性。
在汇谈当中,大家分享各自的生活经验、感受和层出不穷的小念头,对自己来说不足为奇的做法,可能会对别人来说,却是打开了一扇窗户。特别是不同行业、不同专业、不同地方的人,有些时候一些人的常识,可能对别人来说是完全陌生的认知。
所以,当这个世界越来越复杂,面临越来越多群体性的社会问题,而这些问题并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组织能够解决的时候,那就需要我们坐下来像焖烧村的村民一样,开始围炉夜话,通过集体汇谈找到出路。
就像这次疫情,很多组织公司可能会面临很大的挑战,而如何去解决生存的问题?这就不光只是老板一个人抓耳挠腮的去思考出路,而是需要更多人,我们坐下来去思考:我们是谁?我们究竟要去哪里?我们要去哪里?我们有什么?我们如何去到那个地方?我们该如何活着?更多的活法,需要汇谈出来,而不是讨论出来。
但是,困难是我们太急于去兜售自己的解决方案(产品),但是还没有形成共识的圈子和集体汇谈的耐心,各说各话就成了常见现象。所以,合作也就遥遥无期了。
下面摘录一些今天看书的章节:
限制的力量:我们常常被告知,所谓创造性,就是一种天马行空、无边无际、“什么都可以”的“胡思乱想”。我们还被告知,有创意的想法只有在没有任何阻碍的情况下才能涌现出来。大量论述“超越常规”的商业策略的著作和论文也都遵循着这样一种思路。但是,如果创新是真正的目标,那么就像畅销书《粘住》的作者丹.希思和奇普.希思在《快公司》杂志上所指出的:“我们在思考时无需超越常规,恰恰相反,我们要走进常规。要一个接一个不断尝试,直到找到可以催化自己想法的那个常规。好的常规,就像高速公路上车道之间的标志,是迈向自由之路必不可少的一种限制。”
在一个没有任何限制的世界里,大多数人都会慢条斯理地推进自己的计划,他们往往低估风险,因此会浪费金钱,从而总是想用更舒适的传统法去实现他们的目标,这样当然不可能带来任何新意。
——《富足》(第17章:让创新和突破来得更猛烈些)
生物进化总是朝着更复杂、更具合作性的方向发展,合作是继突变和自然选择之外的第三个进化原则。
——《富足》(第10章:合作的工具)
![](https://img.haomeiwen.com/i964077/ca47cd43ade4978b.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