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铁家军读书会
《公众舆论》总结

《公众舆论》总结

作者: 一朵柠檬 | 来源:发表于2016-04-06 16:03 被阅读2059次

一、《公众舆论》写作背景

《公众舆论》出版于1922年,社会刚刚经历“一战”炮火洗礼;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政府为了战争胜利,在国内国际大造舆论;而虚假的、偏见的战争报道,被媒体和当局巧妙的屏蔽了;普通公众在资源和信息匮乏的情况下,对事实真相的“无力”;整个社会局势被精英阶层控制。

二、关于《公众舆论》的三个问题

问题一:谁是公众?

公众——是舆论的主体,是非理性的个人组成的群体。

“我们在看到这个世界之前就被告知它是什么模样。我们在亲身经历之前就可以对绝大多数事物进行想象”,人们看世界之前已经抱有了各种成见,所以,人们不可能用一种“绝对理性”的眼光来看世界。

问题二:什么是舆论?

舆论——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同时舆论混杂着理性与非理性的成分;舆论对社会发展以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重要的影响。

问题三:公众舆论是什么意思?

公众舆论——在公众意见庞杂、非理性的情况下,领导者通过制造同意、制造模糊概念、寻找共同情感等一系列手段,将公众的情绪和意见整合起来,形成所谓的公众舆论。

三、公众舆论的形成

公众舆论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限制。

(一)主观限制因素

1、成见

成见是我们个人传统的核心,是对我们社会地位的保护;地道的成见,其特点是先于理性被投入应用; 它是一种感知方式,它在我们所意识到的信息尚未经过我们思考之前就把某种性质强加给这些信息。

我们在看世界之前就已将抱有了各种成见,造成成见的原因有很多,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就是在不断的灌输成见的过程。如果我们看到的完完全全合乎我们的预想,成见就会进一步加强,正如一个人早就知道日本人的狡猾,偏偏又遇到倒霉的碰上了两个不老实的日本人一样。

2、兴趣

人们所感兴趣的事情必定是他们亲眼所见的事情,对于那些不是亲眼所见的事情,我们不可能有太多的兴趣,也不可能受到太大的触动。

3、规则

每个人看待事物都有自己的立场和规则,一个人一旦接受了某项准则,他就会逐渐具备该准则所要求的那种人性。比如说苍穹对于一个天文学家和一对恋人来说并不是一回事儿,某些东西在普通人眼里和专业人员看来是大不相同的,有心之人会从不同事物中看出明显的差别和特性,但在漫不经心的人们眼里根本没有明显的不同。

4、自我利益

人们始终在追求他们的利益,人们会自我的选择对他们有益的事物去进行观察,而对于自己无益的事件则会显得冷漠。

(二)客观限制因素

1、 审查与保密

如果没有某种形式的审查与保密制度,这个世界就不可能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宣传。任何社会都存在一定的审查与保密机制,因为总有人需要宣传,那么就必须让被宣传的人尽可能少的接触事实的真相,这样才有利于宣传者对公众进行宣传。例如广告商,他会自动的屏蔽商品的弊端,而只将商品的优点呈现给观众。

2、交往与机会

一个人的收入情况对于他同外部世界的接触有着重大的影响;一个人有钱了,他就可以克服所有的交流障碍,他可以旅行、买书、把所有的信息纳入自己的视线。

人们按照自己那个社交范围的规则与准则,在固定的圈子中活动;社交圈子一旦形成后,其准入标准就不再那么讲究经济地位,而是靠相同的价值观。

3、语言的限制

人所掌握的词语要比他们想表达的意思少得多。公众能观察到的世界是非常有限的,那些观察不到的景象就只能通过语言的描述进行自我想象,但是由于个人经验不同呈现不一样的事实景象。

4、有限的时间和注意力

我们全部都受到了公共事务的影响,但是我们全部都沉溺于私人事务之中; 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有限,不愿费力注意那些还没有被视为理所当然的意见,而且我们很容易受到不断的干扰;一个人是没有精力去关注所有的事情的。

小结:公众在获取外部信息时,由于受到成见、兴趣等主观因素和社会中永远存在的保密审查、交往局限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加上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并不能完整的表达,所以公众无法形成对世界的理性看法。

四、核心观点

(一)拟态环境

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像人们提示的环境。

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进行的,所以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

李普曼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和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物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在超出自己亲身感受之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这样,人的行为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

(二)刻板成见

所谓“刻板印象”,也称“刻板成见”指的是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对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

它是一种感知方式,它在我们所意识到的信息尚未经过我们思考之前就把某种性质强加给这些信息;

个人有个人的刻板印象,一个社会也有其社会成员广泛接受和普遍通行的刻板印象;

(三)议程设置

新闻媒介影响“我们头脑中的图像”“大众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这成为议程设置理论的雏形。

“媒体创造了我们头脑中的象征性的想象,这些想象有可能和我们经历过的外在世界完全不同,他论证了大众媒介是现实世界的某个事件和我们头脑中对这个事件想象之间的主要连接物。”

“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是麦库姆斯和肖于1972年发表在《舆论季刊》上的一篇文章中提出的,李普曼对该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五、李普曼的新闻思想

1、“新闻不是社会状况的一面镜子,而是对已经显露出头角的那方面的报告。”

也就是说,新闻只是事实的某种表现形态或达到某一阶段的状况。例如新闻不会告诉你种子如何在土壤中生长,但可以向你报告第一棵秧苗的破土而出。

2、新闻和真相不是同一回事,必须清楚的加以区分。

作者认为,新闻的作用在于突出一个事件,而真相的作用则是揭示隐藏的事实,确立其相互关系,描绘出人们可以在其中采取行动的现实画面。只有当社会状况达到了可以辨认、可以检验的程度时,真相和新闻才会重叠。

3、任何正在发生的事情,如果可以确定、证实、衡量和命名的特点越多,新闻的发生点就越多。这与当下的新闻观也是相符的。

相关文章

  • 《公众舆论》总结

    一、《公众舆论》写作背景 《公众舆论》出版于1922年,社会刚刚经历“一战”炮火洗礼;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政府为了战...

  • 公众舆论

    作为传播学的学生,《公众舆论》和《娱乐至死》一样,是不能不读的书目吧。 在书中,我们获悉,人们在获取对...

  • 公众舆论

    最近朋友推荐了我读了李曼普的《公众舆论》,不得不感叹这个伟大的时代,一场政治与理性的辩证。 李普曼...

  • 《公众舆论》:当前公众舆论应该何去何从?

    《公众舆论》是由美国传播学集大成者沃尔特·李普曼1922年发表的,可以说是学习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必读的经典著作之一了...

  • 《公众舆论》摘录

    任何舆论在展示着力量和宣泄激情的同时,也会包含着某些成见、偏见、定见、歧见或者门户之见,即使一个汹涌的舆论大潮也难...

  • 《公众舆论》1

    作者:[美]沃尔特·李普曼 阅读部分:第1~10章(P1~116) 一、对外部世界的研究 1、审查与保密 如果没有...

  • 《公众舆论》2

    1、人们所感兴趣的事情必定是他们亲眼所见的事情。对于那些不是亲眼所见的事情,我们不可能有太多的兴趣,也不可能受到太...

  • 《公众舆论》3

    1、尽管公民自由至关重要,却不能保证现代世界的公众舆论,因为人们总是认为真相要么是自发的,要么只有在排除了外部干扰...

  • 《公众舆论》公众舆论不能实现民主政治

    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主要提出了这样的一个观点:因为种种因素的影响,公众舆论是非理性的。这种非理性的结果是...

  • 悦读社发言(118)

    民主社会运转要靠社会精英——《公众舆论》读后 《公众舆论》这本书讲述的是,公众理解公共事件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因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公众舆论》总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akml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