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映了一部由知名作家们讲述由乡土人生经验出发的文学创作故事纪录片,导演贾樟柯,叫《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他们文学作品里故事的发端都来自基层,或乡村,或县城。但,特别的年代,特定的人生经历让他们获得了,相对今天来说,更深刻的生命体验与思考。
贾平凹的讲述中,改革开放前后的时代对他人生的变化,他得以接受高等教育,得以在高校里系统学习文学,并有幸地经历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文学的春天。文学国门的打开,国内大量涌现介绍西方文学的作品,出现各种文学流派,什么伤痕文学、朦胧诗派。刚开始,他的创作像无头苍蝇一样,没有方向,什么都写。慢慢地,他意识到了这种问题,就开始有意识地聚焦,有意识地回归,于是,他回到乡村,回到他从小成长的地方寻找答案。
他说,可以写诗,但不要把生活诗化了;我想说,可以搞文学,搞创作,但不要把生活文学化了。
余华没上过大学,考了两次都没考上,于是,做起了牙医。可是,他不喜欢这种一成不变的生活,或者说,他不喜欢这种没有什么风景的人生,他想去外面看看。余华从小生活在浙江省海盐县,他的人生思考是基于在县城生活的基础上。他喜欢阅读,喜欢创作,喜欢各种投稿,但又被拒了很多次,直到他的稿子被北京某期刊看中。
生活在海边,从小会游泳,海水开始是黄的,可是想看见蓝色的海水啊,于是,一直游,一直游,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梁鸿的讲述围绕着她的父亲、母亲、姐姐及小时候生活在小村庄的故事展开。梁鸿是一个清醒的有自觉意识的创作者,她说,当她在北京的生活变得更好时,开始警惕起来,于是,回到了从小成长的乡村,去寻找记忆,尝试去写点东西。她不像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作家,她的作品更像是非虚构,社会学味道更浓厚。
现在,他们功成名就了,于个人而言,算是丰收了;可刚开始创作时,他们是有很多不确定性,创作没有方向、稿子不断被拒、为安定的好的生活感到不安……
片子最后让出生在河南、成长在北京的就读于人大附中的梁鸿儿子说一下家乡河南话,刚开始他不会说,在梁鸿的引导下才说了出来。说家乡话尚且如此,老家乡土记忆恐怕在年青一代中被遗忘得差不多了,然后去拥抱城市里“新的”文化。或许,是好,亦是坏。
余华他们是幸运的,出生在那个时代,那个物质匮乏,精神却丰盈的时代。作家阿来曾说,现在青年作家的作品在深刻性方面欠缺一些。或许是出生的时代不一样吧,生在物质丰富的年代,少了些人生的磨难。
老一辈作家的人生经验大多是基于乡土,由乡土人生经验出发的文学创作,可新世纪的年青作家则大多没有乡土经验。城市化加快,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发展迅速,或许时代变了,旧的问题、新的问题都同时出现;而作家们、创作者们要做的,便是记录与反思。
从这一点看,什么都没变,要一直游,一直游,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本文首发于个人微信公众号“思享斋”,欢迎关注。文 | 荒野 合作请私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