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随笔散文首页投稿
“而立”之年,初探“不惑”

“而立”之年,初探“不惑”

作者: 运动绅士 | 来源:发表于2019-10-09 18:11 被阅读0次

          “修行的关键,不在于吸取,而在于排除;不在于追随,而在于看破。”这是余秋雨先生《泥步修行》这本书开篇的一句话,也是让我在读完这本书之后记住的第一句话。

            最近阴雨连绵的天气除了带给人良好的睡眠质量之外,也让人不禁想听着窗外嘀嗒的雨声读几本自己喜欢的书,而且,就我而言,似乎在雨天读书的效率总是特别的高。这本书就是我用了一晚上加一个清晨一口气读完的,可能是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书中一些比较深奥的地方我目前还不能完全理解,但是,这并不妨碍它让我重新对自己审视了一番,尤其是让我对目前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大大小小的“惑”有了新的思考。

             我所说的“惑”可以通俗的理解为“诱惑”,这是一种什么东西呢?好像与自己有关,又好像与自己无关,却有一点吸引力,让你关注,让你趋近,让你贴合,然后又让你烦恼,让你犹豫,让你迷醉。这就是诱惑。

    1.官位之惑

    在中国的文化中,“官位”似乎总是被人过分的重视,尤其是在经济相对落后一些的地区,更是如此。就拿我生活的四线小城市来说,还有很大一部分人贪恋官位所带来的权利、名声和利益。人人追逐它,却也受限于它。

    看看我们身边的人,不论官位是高是低,似乎都享受着某个职位带给自己的光环,每天凌驾各个不同的领域,说着差不多的话,开着差不多的会,听着差不多的汇报,作着差不多的指示。

    而且其中一部分人对于别人给予自己的那份特殊的尊重有着错误的理解,其实别人尊重的只是你外在的这个职位,而不是你本人。但就是有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每天沉浸在被别人捧着的感觉中无法自拔。到头来却发现,一但自己有一天不再拥有这个外在的标签,别人根本不屑于理你,而是又聚集到新的拥有这个标签的人身边去了。

    2.名声之惑

            名,是对名誉、名声、声望简称,纵观中国历史,有多少人的灵魂都终生挣扎于“名”下,多少强健的躯体为名而衰残,多少衰残的躯体为名而奋起。

     “名”的本质,是一种虚妄,而且是一种最颠倒、最脆弱的虚妄。名非实体,更多的是一种他人口中的“传说”,容易树立,也更容易被摧毁,而且是彻底颠覆的摧毁。

    生活中,有很多人做事不是遵从自己的内心,而是因为别人的看法,因为自己外在的这个“名”。俗话说,树大招风,当一个人名气大了之后,他就渐渐的远离了真实的自己,做什么事都要在乎别人的眼光,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做错事就把长期以来树立的名声毁于一旦。但现实却是残酷的,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新闻:某某著名人物由于一件事情被彻底否定,名声扫地,不禁让人大跌眼镜。

      名,比任何东西都容易彻底翻转,与其被其所累,还不如把它看空,看无。

    3.财富之惑

             天道之行,首尾相衔,万事万物的起点,常常就是终点。

             获取财富这件事,与我们每个人的衣食住行都紧密相关,因此它具有起点意义上的必要性。但是,在起点之后,也就是在人们获得了一定的财富之后,事情就渐渐发生了异化,异化成了一种人生的悖论。

            众所周知,金钱是我们如今生活的必需品,这无可厚非,但是很多人的财富之路却已经离开了最朴素的生命需求,离起点越来越远,不想回头。

            一般人的财富之路都会经历这几个步骤:初心健忘——智能炫耀——自我封断——排场比拼。其实,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让人明白: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都无法定价,也无法购买。

     试想一下这样的场景:当人拥有豪车、居宅的时候,路边的老树与天上的残月正在默默对话,树下的花朵和野果则按照季节静静地开放和凋谢。在豪车、居宅陨灭之后,老树和残月的对话还在继续,花朵和野果的开谢也在继续,这才是更真实、更久远的世界。

    4.潮流之惑 

             在地位、名声、财富的诱惑之外,人生还会遇到一个大的诱惑,就是潮流。而且在当今社会,此惑尤甚,常常超过了前面的那几种。

             人们为什么都喜欢追逐潮流?是因为自己的内心不坚定,需要被其他东西牵着鼻子走。人类在本性上都有一种“大雁心理”,怕自己掉队,怕自己脱离群体、怕自己看不到同类的翅膀,怕一旦独自栖息之后找不到前进的方向。

            我们天天接触到的那些娱乐化、商业化的新闻和信息就是这样一种潮流,它让我们不断追赶,时间一长,我们的心里就产生了依赖,对于潮流之外的其他事情,就失去了思考的能力。

            当然,新闻、传媒和网络有着不少正面的意义,但问题是我们许多人在它们面前却迷失了自我,无数有着独立智慧、独立品格的人逐渐被同质化、平庸化,直到自己慢慢衰老。

            无数美若秋水的眼波,在阅读着一则则充满套话的低劣报道;千万冰雪聪明的头脑,在面对着一篇篇故弄玄虚的愚蠢笑话;无数朝气蓬勃的心灵,在观看着一个个矫揉造作的无趣视频。

       我们每天以极度的珍贵,兑换着极度的无聊。虽有间歇性的踌躇满志,但更多的是持续地混吃等死。

    我们常说的要修行,要多看书、多思考,就是要正视这些诱惑,排除误解,看破错觉,建立起自己的正见、正觉。

    而且,这件事不能太着急,也不能太拖延。孔子在《论语》中有一段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其实从心所欲,不逾矩。”从30岁的“立”到40岁的“不惑”,整整花了十年的时间,而且是人生精力最充沛的十年。

            “不惑”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自信的孔子都需要十年,更何况我们呢?

            路虽远,但我们还是要向前走的,你我共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而立”之年,初探“不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angp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