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的经历不同,每个人的认知也不一样。所以,每个人待人对物的方式也不一样。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那么对待学习就有三种方式。
1.努力在生活中前行。不停尝试和反思,然后修正,再把学到和得到的经验存入大脑,如此不停的循环,不停的迭代!不断的成长。
这是行万里路。如朱元璋从一个市井乞丐到龙店之皇,还有胡雪岩从一个放羊小童成长为红顶商人。亦像杜月笙,从街头混混闯荡成黑道大哥。都是没念过书或念过点书,从别人的经验吸取营养,再结合自我的现状,总结成自己的"道”。成就一生。
2.远古时代,人和人之间没有语言和文字,只有各种符号,交流不便,才有了"仓颉造字”。从而才有了春秋战国各大家和其弟子用文字记录的《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等千古经典。这些书籍记载的都是先贤们的各种经验和思想,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因此,才有一部分人,从启蒙开始,经历不同阶段向书本学习,并以实际去践行,不断思考,不断反思整理,最后存入大脑或记录成文,集合成书,塑造经典,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食粮。
这就是读万卷书,从书中汲取知识。此为第二种学习方式。
3.这第三种,就像太极生两仪,黑白阴阳鱼相辅相成,达到圆润一致,两相平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自成系统。
也许说到这,就有人明白了这第三种方式:即行万里路,又读万卷书。这两种方式相互扶持,相互印证,相辅相成,达到一种大道平衡。
前不久看新闻,51岁的夏大保安周德新,5年里通过40多门考试.即将获得厦门大学法学学士学位(成人高等教育)。这就是"知行合一”。而古人早有这种传道之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以上是我对学习方式的拙见。敬请各问点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