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每个人都会在不同时间点里冒出过想要辞职的念头,但或许没有像“过年”这件事情这样能够引发大规模、群体性、年复一年的关于辞职的思考。
很多人难以做出辞职决策、卡在纠结的困境中无法前行,是因为没有解构自己一团乱麻似的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尚未明确目标在哪里,就已经开始为自己制造出一大堆的障碍,并且为这些障碍感到深深的担忧。
其实仔细一想思考清楚辞职这件事情,无外乎包含了两部分内容:
一部分是对自己未来发展目标的再规划,另一部分是评价当前的工作环境,是否能够支撑这个发展目标的实现。
担心年终奖拿不到,担心找工作的时间会很长,担心拼不过其他竞争对手,担心疫情的死灰复燃而导致的就业机会缩减……这些都是臆想出来的客观障碍,是否真的会发生,也有待验证。
人们往往会把他人遇到的实际困难,当作必然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真相。
只要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把问题解构掉以后,事情处理起来就会变得容易很多。
当然,所设想的困难或许确实存在;唯一不同的是,在那个时候,我们会因为强烈想要达成自己的目标而充分调动智力和潜在的能量,最终实现愿望。
01
辞职前必须要做的一步:规划发展目标
对辞职后的目标界定,我认为大概会有以下四种类型:发展型、止损型、尝试型和终止型。
在职业生涯发展咨询领域里,对这个目标的探索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步。
实际情况可能会比我列出来的要复杂许多,如果在这一步里遇到了分析上的困难,就是另一个议题了,可以单独讨论。
第一种:发展型
已经走在既定职业发展轨道上、并且处于上升态势的人们,可能就会考虑现有的平台能否支撑自己下一个阶段的发展。
对于“下一个阶段”是3年还是5年,抑或是10年,每个人的期望都不一样;但无论如何,人们都会对公司的发展潜力和上升机会作出自己的判断,以此来评估自己是否有必要继续跟着这家公司一起前行——如果抛却情感因素、单纯从理性角度出发的话。
不过发展也并不意味着一定是在同一职位方向的深度发展,也有可能是另辟一条职业路径,只要对自己来说是不断在发展的就行。
——说到这儿,我觉得经营自己的职业生涯,就和经营一家企业一样,有个第二曲线图(放一张图)。最近在看《令人心动的offer2》,里面杨天真老师讲到一点我非常非常赞同:很多人或许终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的顶点在哪里。
评估自己的潜力、判断自己是否处在现有职业的高峰是很重要的。如果硬着头皮、基于社会大众对于成功人士的几项标准来要求自己,苦苦撑着,最终会很痛苦。如若发现自己已经或者即将抵达顶点——无论这个顶点是否抵达社会公认的一般性标准,都需要提前准备寻找第二条发展路径。
第二种:止损型
有些公司的工作环境,会让人头皮发麻、精神开裂。
处在这样环境里工作的人,有相当一部分是有自己明确发展规划的,只不过没有达到天时地利的外部条件。这个时候及时止损是很重要的,尤其在年轻的时候,让自己长期浸淫在一家良好环境的公司里,不断成长,是很重要的。
这个环境的构成要素,对每个人来说重要程度都不一样,可能是直属领导,老板,加班氛围,激励机制,办公环境,也有可能是福利待遇、社会地位,甚至是饭碗够不够铁。
处在这种情况下的,辞职目标就很明确了:离开此处,寻找一个更适合自己的平台。
第三种:尝试型
这种类型大多发生在毕业1年以内的朋友之中,或者是临近毕业的大学生们。她们尚未发现自己真正热爱什么,需要很多尝试才能够排除不喜欢的工作。他们的择业原则是,既然不知道喜欢什么,那就不要做自己不喜欢的。
处在这个阶段的朋友,对于过年这件事情,也是比较在意的。因为过年就代表年长一岁,意味着留给自己试错的时间越来越少。看着同龄人已经在确定的方向上崭露头角,焦虑感会逐渐凸显。
当然,如果不知道自己未来要在哪个方向定下来,首先需要停止自己的盲目焦虑。
磨刀不误砍柴工,与其不停地尝试,不如找到合适的方式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兴趣、了解更多行业/公司/职位信息,在这之后作出的决策,更具有价值。
第四种:终止型
职业发展可能是短暂终止,也可能是永久终止,这种现象发生在女性身上更为常见。如果从狭隘的角度来界定职业发展的话,每年总会有一些数量的女性选择回归家庭。
之所以单独列出来,是我觉得,尽管处在这个类型的朋友可能对于辞职的时间点敏感性不如前面几种那么高,从最终决策的执行上来看也是必然的,但仍然可以学习如何更为理性、具有结构性地去分析自己往后余生的职业生涯。
02
年前&年后辞职决策分析
完成对自己辞职目标的界定以后,才是对年前辞职或年后辞职的利弊分析。
对于决策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表达的意思就是,如果单纯分析优劣势,有时候仍然难以作出决策,我们需要一个更直观的数据来冲击内心,数据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冲击到来的时候,我们需要捕捉到自己的内心对数据的反应,遵循这个反应作出的决策,看起来冲动实则是理性的、并且不太会后悔。
一般来说对于辞职时间选择的顾虑,会基于众多因素来做考量。我们可以给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打个分(1-10分),作为系数。
再对这些因素是利是弊打个分——打分的依据全来自于自己的思考和客观信息评估,没有标准。
分值在-10到+10之间,如果是利,就是正数,如果是弊,就是负数。最后合并计算一下,就能得到两个不同的分值。
在这里可以举个例子,给大家做一下演示,方便自己进行模仿:
一般来说分值高的那个就是自己想要作出的选择(按图表里的就是选择年后辞职);但也有可能是分值虽然高,我们会发现内心深处并不是很开心、而且会困惑怎么会是这个分数高呢?这就代表自己其实是倾向于另外一个选择的。
抛硬币也是这个原理。
03
以终为始,扫清路上的障碍
其实明确年前还是年后辞职这个事情,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难;难的是对自己迎难而上、解决现实问题的自信度,对于自己即便是竭尽全力但仍然无法拿到满意offer的担忧。
一拖再拖,从年前拖到年后、年后又熬到年底的人大有人在。
这个也涉及到对自己做事情的原则和习惯的培养。
我去年在学习教练技术的时候,第一部分内容就是掌握教练的原则。教练之所以能引导人们解决问题,一方面是通过提问引发思考,另一方面也是在不断重塑人们在面对问题时树立的心态。
这个重要的原则之一便是:每个人都有足够的资源去解决问题。
这个资源不单单是自己本身,还有朋友、领导、学校老师,甚至是陌生咨询师,任何人都可以,任何渠道都可以。
辞职某种程度上就像离婚,它不是失去了幸福的可能性,而是对于不幸福现状的终结。只有走出这个不幸福,才有创造幸福的机会。
2020年上半年,尤其是第一季度疫情还挺严重的时候,我和同为HR的朋友交流,我们会发现在大家的臆测中,疫情如此严重,应该很少有人会选择跳槽吧。
可实际是什么呢,招聘市场的人员流动性极高,许许多多的人照样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找到更好的机会。这些人就是明白自己要什么、并且为达成目的全力以赴。
2021年难道会比2020年更糟糕吗?这不见得。
2021年一定会比2020年更好吗?也不见得。
因而,一旦做好分析,无论年前还是年后,做出了辞职的决策,直面困难便是。
叔本华的《论天才》里的一段话,说得特别到位:
“
意欲越是强烈追求这目的,这目的就越快达到。同样,在国家事务、战争、金融或商业运作中,在各种各样的阴谋诡计里面,由于意欲强烈的渴求,意欲首先强迫智力集中全力追踪具体情况下的所有原因和结果。
事实上,意欲在此能够咕咚某一特定的智力令人惊讶地超常发挥。所以,要在诸如此类的事情取得显著成就,不仅要求具备聪明或者精细的头脑,而且还需要强而有力的意欲,后者必须从一开始就驱使智力投入艰辛、紧张和不息的劳动。缺少了这些劳动,是完成不了上述任务的。
”
当一个人做好准备(关于准备这个事情,事实上比我们一般性认为的要复杂许多,这个我打算另写一篇文章来分享),拥有极强的欲望想要做成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就能够激发自己的极大潜力。
充分运用自己的智力、投入劳动,那么达成目标可以说是必然的。
我是本周休息,一名职业生涯规划师和教练,
对生涯发展和自我实现有着浓厚兴趣。
如果你想做职业生涯规划,或工作生活遇到困难,
可以在公众号「本周休息」里找到我的个人联系方式,
我会陪你一起找到解决方案(* ̄∇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