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在西伯利亚森林中(改)

在西伯利亚森林中(改)

作者: 薛定谔的小毛衣 | 来源:发表于2017-05-12 13:21 被阅读127次

生活归于平淡,但平淡的方式有很多种。我的平淡是向现代社会的妥协,犹如行尸走肉,在无奈地感慨中走完一生的流程。没有时间看书,没有时间思考,没有时间感受沿途极美风景,在匆忙的人潮中被推来推去,虽然一直在前进,却从未看清前方。

这本书被称为现代版的《瓦尔登湖》,是作者6个月与世隔绝生活的日记。每个时代背景下的社会不同,人的心态也不同,因此,我选择与我同一个时代下的《在西伯利亚森林中》,感受现代隐士的心态,感受自身潜在的浮躁,也反思一下为什么我没能成为本书的作者。

Freedom

住在西伯利亚森林的一间小木屋中,笨重地漫步在结冰的贝加尔湖面上,聆听静谧中出现的些许骚动……偌大的时空中,只有我一人自由地穿梭其中,这是我真实的内心世界。

而我这个肉身的真实处境,却是每天在汽车鸣笛声中醒来,在钢筋水泥中竞走上班。许多人与我一样,灵魂和肉体不在同一个世界。我们向往阳光沙滩上的吊床,却在阴冷的办公室趴着午睡;我们向往骑行在广阔的荒地,却于每天5点15分堵在整齐地金属盒子里;我们向往夜晚缓缓转动的星空,抬头却只能看到一小块空洞的漆黑。

Alone

“人类总能攫取其同类的注意力,这实在有些疯狂,他人的存在使世界变得索然无味,而孤独则是一种胜利,使人重新开始享受万物”。这是作者的一个有趣论点,这句话虽然偏激,但我也表示赞同。作为成年人,我知道与人相处的礼仪,也完全能换位思考,表现出成熟的一面。但我回想上一次和高中同学的聚会,自己的确是在有意无意间、很不平静地去说一些没有必要的事情,徒劳地攫取注意力。或许,这是人的天性——害怕Alone的状态最终演变成无奈的Lonely。

一个人的状态会让我们慢慢感到恐惧,我们需要朋友——与我们具有同一性的个体。但是换到作者的视角,“孤独是一种胜利”,这点让我豁然开朗。若能凌驾在孤独的情感之上,意味着你的存在不再需要他人来证明,你的美丽不需要他人来欣赏,你的思想不需要拿出来让他人来批判。面对纸醉金迷的物质世界,你可以由内而外的满足;面对渐行渐远的爱人,你可以由内而外的强大;面对可望不可即的一切,你可以由内而外的从容。

思维绑架

最后回答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我没能成为本书的作者?显然,我不会去西伯利亚森林中生活六个月,原因有很多,比如不会去办繁琐的俄罗斯签证,不会在语言不通的西伯利亚找个老人家租六个月的小木屋,不会辞职,不会放弃我的五险一金……我们的生命来自大自然,生活却远离大自然,当我们想回到大自然时,却被自己所创造的物质世界所束缚。

因为教育、文化、道德等等人类社会化的必要产物,我们需要遵守一定的“规矩”,但是由于思维惯性,我们现在太听话、太守规矩了。好比宗教,宗教的出发点是让人行善、感恩、互帮互助……但伴随而来的,是每天定时的祷告,是对异教徒的排外。我其实非常欣赏伊斯兰教对内在的追求,也非常享受在高大的清真寺下回忆自己的过去,但我不会成为它的信徒,即使是温和的派别。一方面,我对世界的感恩、对他人的友善,不需要通过形式化的祷告来提醒自己;另一方面,我希望自己的思想是开放的,可以理解、接受各种新的观念,而非将自己束缚在思维的枷锁中。

一个人在西伯利亚森林中生活六个月,是自由的,但绝对不是孤独的,也不需要怎么多的借口犹豫。人生的意义,在我眼中,不是名垂千史,也不是兢兢业业,而是秉着开放的心态,去体验有限生命里的无限可能。有一天,我会摊在撒哈拉看浩渺的星空,在坦桑尼亚攀登乞力马扎罗,在肯尼亚跟着角马大迁徙,在南极从容地看一眼世界的尽头。


附:本书已改编为纪录片,以上为预告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西伯利亚森林中(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aoz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