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148.邹忌讽齐王纳谏:兼听则明,广纳谏言[漫画版]

148.邹忌讽齐王纳谏:兼听则明,广纳谏言[漫画版]

作者: 万古长空一朝白雪 | 来源:发表于2018-10-17 14:00 被阅读0次

    点击标题下"中小学必背古诗",关注,一起来学习!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漫画今译


    丁大亮同学做漫画修正版;学习之前轻松一下;


    词译文解析


    译文

    邹忌身长八尺(约现在186厘米)左右,而且形象外貌光艳美丽。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了一下镜子,对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呢?”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最美的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而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呢?”妾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他:“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呢?”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 又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照着镜子里的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傍晚,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赞美我漂亮,是偏爱我;我的妾赞美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赞美我美,是有事情要求于我。”

    在这种情况下,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百姓没有一个不有事想求助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注释

    邹忌:战国时的齐国人,曾任相国。

    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的规劝。

    齐王:即齐威王,威王。

    纳谏:接受规劝。纳,接受,接纳

    修:长,这里指身高。

    八尺:战国时一尺约合今天的七寸左右。

    昳丽:光艳美丽。

    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服,名词作动词活用,意为穿戴,在句中作状语。)

    窥镜:照镜子。

    孰:谁,什么。

    与:和……比。

    及:比得上

    旦日:明天。这里指第二天。

    明日:即上文“旦日”的后一天。

    若:如。

    孰视之,孰:通“熟”,仔细。之:代城北徐公。

    弗如远甚:远不如。弗:不。

    又:更。

    寝:躺着。

    美我者:赞美/认为……美

    私:动词,偏爱。

    诚知:确实知道。

    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的后边省去了“我”。以:认为。于:比。

    地:土地,疆域。

    方:方圆。

    宫妇:宫里的姬妾。

    左右:身边的近臣。

    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蔽:形容词用作动词,指受蒙蔽。

    善:好。

    乃:于是,就。

    面刺:当面指责。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受上赏:给予,付予。通“授”

    谤讥于市朝: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讽喻。谤讥,在这里指“指责,议论”,没有贬意。市朝,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

    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使动用法。

    时时而间(jiàn)进:有时候偶然进谏。间进:偶然有人进谏。间,间或,偶然,有时候。

    期(jī)年:满一年。期,满。

    朝于齐:到齐国来朝见(齐王)。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而形貌昳(yì)丽:而,表并列关系。



    文言现象


    通假字

    1.有:通“又”。

    2.孰:通“熟”,仔细。如“孰视之”。

    3.受:通“授”,给予、付予。

    词类活用

    1、服衣冠(名词作状语,在早上)

    2、服衣冠(名词作动词,穿,戴)

    3、吾妻之我者,私我也 (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

    4、能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当面)

    5、寡人之耳者 (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6、我也(形容词作动词,偏爱)

    7、王之甚矣(形容词用作动词,受蒙蔽)

    古今异义

    邹忌齐王纳谏 (古:(对君主、尊长、朋友等)委婉地规劝,讽谏。今:诽谤,嘲讽)

    镜而自视(古:照,看。今:偷看)

    今齐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圆。今:地点,处所)

    能面寡人之过  (古:指责。今: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

    讥于市朝  (谤,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今:诽谤。讥,古:谏;今:讽刺)

    臣之妻臣 (古:偏爱。今:自私)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古:国君身边的近臣。今:方位名词或表示范围的副词“大概”。莫,古:没有谁;没有什么。今:不,不要)

    邹忌八尺有余 (古:长,原文指身高。今:改正)

    日徐公来 (古:第二天。今:明天,今天的下一天。)

    服衣冠(古:穿戴。今:衣服)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城北徐公(者),齐国之美丽者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2,倒装句

    忌不自信。(宾语“自”前置,正常语序为“忌不信自”)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与城北徐公”后置,正常语序为“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语句可调整为“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欲有求于我。(状语“于我”后置,正常语序为“欲于我有求”)

    谤讥于市朝。(状语“于市朝”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市朝谤讥”)

    3,省略句

    与坐谈省略主语“邹忌”和介词“与”的宾语“之”(代客人),(邹忌)与(之)坐谈。与坐谈,介宾。之,代词宾语。

    4,被动句

    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

    一字多义

    a 之

    齐国之美丽者也(的)

    问之(代词,他)

    吾妻之美我者(取消句子独立性)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取消句子独立性)

    孰视之(代词,指徐公)

    暮寝而思之(代指这件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

    由此观之(代词,指这件事)

    臣之妻私臣(的)

    王之蔽甚矣(不翻译)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

    数月之后(不译)

    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上面这件事)

    b 朝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见

    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zhāo)

    c 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代词,谁)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通“熟”,仔细)

    d 于

    欲有求于我也;臣之客欲有求于臣(向)

    能谤讥于市朝(在)

    皆以美于徐公(比)

    e 美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认为……美)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漂亮,好看。这里的意思是俊美。)


    诗词背景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延揽人才。至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于史无考。

    《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由汉代刘向编订,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在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很大。


    古文意义


    1.情节完整,人物生动。

    全文虽然只有三百多字,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邹忌的两次窥镜,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以及“暮寝而思”等情节,妙趣横生,富于生活气息,亲切有味。对人物的刻画特别讲究。如对邹忌,作者不重形体的刻画,而是着重用细节和对话,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又如,齐王只有两个举动,一是“王曰:‘善。’”二是“乃下令……”,就把一个贤明的君主形象表现得生动传神。

    2.叙事简洁,剪裁巧妙。

    对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节,作者作了绘声绘色的描绘,对他的进谏,却只作概括的叙述。对臣民的进谏,也突出重点,记叙“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时期的不同情况,使读者从中体会齐王纳谏后的巨大变化,而对齐王最初受蔽之深,齐国积弊之多,以及具体如何改革等,都只从侧面暗示,略而不写,使文章的中心更为突出。三问三答,也没有从每个人的形态上去描写,而是通过不同语言来显现人物对问题的不同态度。用笔简洁,辞约意丰。

    3.语言繁简适度。

    邹忌的三问,内容完全相同,只是在文字上略有变化,既表现了他的怀疑,又毫无重复之感。三答的意思也相同,但感情色彩却大不一样。齐王的回答只有一个“善”字,既表现了他的态度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矜持与尊贵。.

    4.设喻说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设喻说理是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文章先写邹忌与徐公比美,接着对妻,妾,客的赞美之词进行了分析,为下文的设喻说理做了必要的铺垫.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先从自己的私事说起,随后以私事比国事,让齐威王从中受到启发。这种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事大事,用设喻来讲道理,表明了只要语言含蓄委婉,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使得对方愉快的接受。

    全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设喻说理

    设喻,又叫讽喻,这是比喻修辞的一种扩大化的用法,是借叙述一个故事,通过暗示、类比,说明某一事理,表述某一主张的富有机智幽默情趣比较婉曲的语言表达方式。它往往是一段话,甚至是一篇文章,用整个故事透露出喻意,不用比喻词,喻意较含蓄,让读者去体会两件事情在道理上的相似之处,有时有“意在言外”之感。讽喻的使用非常灵活,既可以在行文中插叙,并且点明本意;也可以独立成章,寓意其中,并不明说,而留给读者以思考。无论是哪种形式,一般都蕴含着讽谏、讥刺、规劝、批评、诱导的意义。



    阅读理解做一做


    1、本段所写的内容是(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是进谏的(缘起)。

    2、文章第一段为什么如此细致地对邹忌的外貌进行描写?

    答:说明邹忌之美,为下文表现他不被别人夸奖所迷惑的性格特点做铺垫。

    3、品味邹忌的三问,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妾:“吾孰与徐公美?”问客:“吾与徐公孰美?”

    答:第一问的境况是: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虽然自己容貌不差,但不够自信的邹忌便去询问妻子。因此,语气应保持疑惑但不鲁莽。

    第二问的原因是:“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所以对自己的美貌略有怀疑。因此,应带有疑虑,并且急于知道结果,另外,考虑到所问的对象是小妾。因此,语气是严肃、疑虑、急切的。

    第三问的背景是:“且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客,外人,看问题可能更客观,但问这样的问题似乎又不好意思,因此,即使问,也是试探着小声问。

    小结:这三问,看似平常,普通,问的都是“和徐公比美”问题,但由于问的对象不同,问的背景情况不同,因此问的语气与神态都会不同。

    4、品味妻、妾、客的三答:妻,情人眼里出西施,答得自然非常肯定。妾,身份地位本不高,自然会说邹忌更英俊。客,有求于邹忌,答得自然说邹忌更英俊。

    5、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呢?

    答: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不偏听偏信,不被别人的吹捧冲昏头脑,时刻保持清醒,善于思考,敢于直言劝谏等。

    ①对人对已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正视自己,论人客观等表述亦可)。

    ②善于思考,有反思的习惯与自省的能力。

    ③观察事物深入细致,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认识妻、妾、客的赞美动机等)。

    6、第三段所写的内容是(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是进谏的(内容)。

    7、邹忌是怎样讽劝齐王的?

    答:邹忌在“讽”齐王时,很讲技巧,先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8、分析“王之蔽甚矣”这一句的表达效果:

    答:“王之蔽甚矣”一句,点明了进谏的主旨,犹如当头棒喝,一针见血,使其猛醒,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9、邹忌与徐公的比美中悟出的治国道理是什么?

    答: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才能做到政治清明,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10、齐王与邹忌有什么相似的地方?邹忌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齐王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齐王和邹忌的处境相同,邹忌的妻子、小妾、客人和齐王的妃嫔侍从、大臣和百姓都是偏爱、敬畏或有求于他们的人,因此他们就会奉承邹忌/齐王,而邹忌和齐王便会被这些人所蒙蔽。这说明了若被人奉承,便必要小心不可被他人给蒙蔽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48.邹忌讽齐王纳谏:兼听则明,广纳谏言[漫画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atr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