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周二,晴
今天早上7点,两辆车八位同学,9点到达安吉报福镇,开启了3天的安吉放松游。
上周,同学小红发出邀请:女同学们一起去安吉放松几天,同行哦。小红和娟子在安吉都有自己的房子,小红家的买在安吉孝丰镇,娟子家的在报福镇,两家相差十几分的车距。
在那片被自然深情拥抱的土地上,安吉,如同一幅淡雅的水墨画,静静铺展在江南的温婉里。走进安吉,仿佛步入了一个远离尘嚣的梦境,每一口呼吸都是清新与宁静的交响。
记忆中,安吉去过好几次了,可谓熟悉又陌生。为了唤起回忆,特意查了档案照片。有记录的应该是去过四次安吉。
2008年 2008年第一次是2008年7月26日,是作协组织的安吉行,那年,为文友一路拍照记录,还记得文友女儿一直买冷饮吃的情景。翻看照片,青翠的竹子是背景,一群热情高涨的写作人,笑容灿烂。留在记忆中的,是走在竹林间的那片清凉,以及抢购竹产品的激情。跟着文友,选购竹产品,竹凳好,竹席也好,竹盘、竹垫更是精美,反正,看啥都好,看啥都有买的欲望。
2013年第二次安吉行,是2013年8月18-19日,家庭游安吉。喜欢竹子,亦喜欢竹笋的味道。带着和父母、妹妹全家和妹妹公婆一起,当时就居住在报福镇。因为父母腿脚不便,没有去景点游玩,居住农舍,就在附近走了走,吃了当地的农家菜。还记得当时父亲在院子里看见一条蛇,喊我们过来看,户主说,这是家蛇,不用怕。
2017年 2017年第三次安吉行,是2017年10月4日,作协采风活动。安吉长兴两天时间。那年初秋,又至安吉。与安吉作家交流座谈后,一径来到吴昌硕纪念馆。广场中央的石碑上,刻着吴昌硕书写的唐代诗人周朴的一首五律《题董岭水》。
吴昌硕与吴江有着割不断的因缘。最早知晓吴昌硕,只了解他是著名的书画家,是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之后,因关注吴江文化与历史,才知道,原来吴民先是吴昌硕的尊孙,母亲沈蕴真是吴江盛泽人。记得有文章中说,吴先生钟情的是安吉凤凰山的78平米,而吴江,是他永远挂念的地方。
2023年第四次安吉行,是2023年8月14-16日,三家闺蜜带小孩,共8人游,我们是带着妥妥同行,他和团团玩得非常开心。
2923年如此算来,今天是第五次安吉行了。从七月,到七月,抑或是到八月,相同的季节,中间却整整相隔了多少个三百六十五天,恍惚之间,看到无数到岁月流光,经历了太多到记忆,身边有人离开,有人走近,自己也是如此,从别人的记忆中离开,又走进下一个记忆。
尤记得,在2018年的春天,著名竹乡浙江安吉的一家酒店,将他们独特的“百笋宴”推介到水乡吴江,于吴江宾馆设宴献品。我有幸被邀请参加品鉴宴,有几道菜品还印在记忆里: “碳烧笋排”----方方正正的春笋,形似排骨,酸辣可口,嚼劲十足,那是一道美味的下酒凉菜。周边点缀的粉色、黄色小花片,外加红果子,情趣万千。“鲍汁佛手笋”——脆绿的西兰花,配上被制成形似佛手的春笋,仿佛开启了春天的大门,寓意着冬的渐退,春的来临。
人生的每一段履迹,都会凝结成回忆,无论快乐,伤心,争吵,分歧,只要成为回忆,就仅仅是一种影像,一种光影,不会再带来任何的愤怒,遗憾,嫉恨和烦恼,苦也好,乐也好,放在回忆中,都只是一种曾经的感觉,都只属于曾经的自己,明天还要继续积淀新的回忆,昨天发生的一切,都可以原谅,深吸一口气,眼望远方,心底淡淡的说声再见,那样的感觉,如同斟一杯香醇的美酒,举在半空,与往事干杯,属于回忆的,都是属于生命的,属于生命的,都是珍贵的,放在心底,慢慢回放,那是与岁月最默契的感应。
站在这个七月,向另一端的七月说声再见,就如郁达夫的那首诗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谨以这样的文字,安慰自己的失落,让心底一直紧绷的弦,在自我的享受和明天的憧憬中慢慢放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