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跟着长辈们看老三国,水浒的电视剧,一边看一边问,所以对里面的故事记得比较熟,还一直以为着看看电视就差不多了,没必要花时间读原著。上学以后,老师问,有谁读过四大名著?我举手说,我读过三国水浒。老师赞许地看着我,这两本书是谁写的呀,你给大家介绍一下。我顿时蒙了,突然想起来自己看的是电视剧。
这事我一直记着。上了大学,终于有很多时间读读闲书,想着一定要先读三国水浒。可是读着读着,发现有很多和电视不太一样的地方,多了很多细节,许多人名以前都没听说过,许多情节电视剧也没有演。从此对名著有了敬畏感。结果,花了一个多月才断断续续把两本书看完。想接着读《红楼梦》,但是在图书馆看见洋洋百万字的巨著,又想起古今多少所谓红学家研究红楼,给我造成这本书晦涩难懂的印象。直到后来才发现,这不就是一家人的家长里短吗。
不知何时起,《金瓶梅》成了小黄书的代表。年轻气盛的我受到荷尔蒙的驱动,看完了这本书,读罢感觉没什么稀奇啊,只是对里面吃的印象颇深,羞羞场面倒是记得不多。又在网上翻书评,怀疑不是看的同一本书,后来才知道,这是本批判现实主义著作,并不是为了羞羞而羞羞,红楼里有些场面比它还露骨呢。
大概我们对一本名著的印象还停留在大众口头的观念里,但是世上绝大多数人没有读过原著,他们的印象也来自于一些没有仔细看过原著的人,于是口口相传,事实逐渐掩盖,槽点越放越大,对一本书的印象就生成了,这无疑是可悲的。
对于阅读量少的稀奇的我来说,之前总是对世界文学敬而远之。听到有朋友谈起米兰昆德拉卡夫卡马尔克斯博尔赫斯卡尔维诺,认为他们好厉害,单单这些名字我就能记好久,他们是怎么做到如此侃侃而谈呢。那时我对世界文学的印象,还停留在托尔斯泰雨果大仲马莎士比亚,也仅仅是识得其人而已,连他们是哪个国家的都分不清。
终于在朋友的鼓励下,我踏上了名著之旅。为了迅速入门,我挑了一本公认难度的阅读难度很大的书:《百年孤独》。当我颤颤巍巍地翻开第一页时,就已经被那富有魔力的语言迷住了。原来小说是这种写的啊,好像并没有很难读,之所以认为难度大,名字多占了很大一部分吧,内容完全没有晦涩难懂的。
后来我又尝试了各种名著,荷马史诗希腊悲剧莎翁剧本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福楼拜巴尔扎克莫泊桑雨果昆德拉卡夫卡卡尔维诺王小波村上春树……发现,嗯,大概我们只是被这些名头吓唬了。
其实一本小说最基本的是故事,怎样把故事讲的吸引人,是小说家第一关心的。至于它本身想表达一些其他的意义价值,更多的是后人评说。当然,我不否认很多好的作家确实想通过作品给我们现实意义,但是他们的成功,都建立在故事本身吸引人上。
众所周知,希腊悲剧是为了净化人们心灵而创造的,为了更好达到这一目的,作家们不得不把剧情制作的更加引人入胜。当那些说教都失去意义时,是什么支撑着这些作品流传至今呢?难道不是故事本身的美感吗?
有的人读书带着功利心,总想着从里面读出点什么,总想用几句所谓的主题来概括,似乎他们读书只是为了把这件事当成一个谈资,目的是为了炫耀。我认为大可不必,尤其对于文学类的作品而言,批评家们用几本书来评价一个作品或者一个作家,洋洋洒洒数十万字,这是专家学者们的事。我们普通人读书,更多的不是为了消遣吗?何必那么较真呢。没人会因为你多读了几本小说,能夸夸其谈一些历史八卦,就会对你更尊重,这种事,本质上和酒桌上那些指点江山的大叔们有什么不同呢。所以我们读书,把书里的好的情节,读出精彩,就够了。
我们读书,尤其是读被外人看做无用的书,首要的价值是获得享受,其次才是提高个人修养素质,得先爱上这件事。老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建立在足够阅读量的基础上,所以,您要是不爱这件事,真的能做到吗?
那些所谓名著,大都是纸老虎,看着吓人罢了。当我们真正走进去,才能发现他们的内部世界是多么精彩。读书,不能被名头唬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