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知乎上有个问题“怎么看待平时不关心孩子学习,一到期末考完试就开始问孩子成绩的家长?”,一票的老师在下面吐槽各种“奇葩”家长。每次类似的问题,都能引起大家的热议,大概也是因为这些问题确实无处不在吧。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教育,但是由于学校没有教,老一辈带孩子方式简单粗暴,冥冥中觉得不对劲,但是因为不是专业或者太忙没时间,希望孩子丢给学校,老师学校教好管好就好了。
当然事实证明,完全由学校来做这件事,其实远远不够。大家都嚷嚷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孩子起跑线不是别人,恰恰是父母自己,而且很多时候有些东西不是金钱堆砌就完事的。比如孩子的阅读习惯、认识能力的培养。
刚拿到这本书时,还被同事取笑一番,但是翻开这本书,自己也觉得好玩,趁着回家的公车上,自己也玩了一会,讲故事,数数,找不同,顿时好像返老还童,自己再“成长”一遍,回家后和楼下小孩试了试,果然小孩就被吸引,我们一起讲游戏,演小剧场,小孩的父母还要了书名,突然觉得很有意思,原来孩子的世界是这样的,他们是讲的故事天马行空,找不同的时候,虽然刚开始找不齐,但多训练几次,就轻车熟路了。
这张图小盆友讲了好几个故事,各种小剧场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所提出认知发展论(Cognitive-developmental theory 或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所谓认知发展(cognitive development)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吸收知识时的认知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其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来着维基百科)。其中4-7岁是属于前运思阶段中的直觉思维子阶段,孩子变得非常好奇,问很多问题,开始使用原始的推理。出现了对推理的兴趣,并想知道事物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皮亚杰将其称为直觉思维子阶段,因为儿童认识他们有大量的知识,但他们不知道他们如何知道这些。
而国内教育部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了这个阶段孩子的语言,科学和艺术欣赏提出的发展意见。
语言
(一)倾听与表达
目标1 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
目标2 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
目标3 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
(二)阅读与书写准备
目标1 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目标2 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
目标3 具有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技能
科学
(一)科学探究
目标1 亲近自然,喜欢探究
目标2 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目标3 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
(二)数学认知
目标1 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目标2 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
目标3 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
这些看起来很复杂,但是如果有一本科学的书,跟着这部书,同孩子一起“游戏”,潜移默化下,你就已经具备一个“幼教”的资格,加上你是母亲或者父亲这种给孩子天然的安全感和熟悉度,孩子会发挥更好,也能拉近同孩子的距离。这本认知训练书,全文都是各种各种的“游戏”,可以与孩子一边玩,一边学,自然而然孩子就能掌握上述儿童发展指南中应该达到的水平。
回到开头提到的那个问题“怎么看待平时不注意孩子成绩,一到期末就问的”,还有一种,在幼童时期不注重与孩子互动,科学育子,一到入学年级,发现孩子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差别,开始各种不安焦虑,甚至又拿起别人家的孩子的大棒来“羞辱”自己的孩子时,想想是不是自己也是孩子眼中“看看别人家的父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