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了行了,别哭了,我带你去买玩具!”
“这点小事有什么好哭的,再哭我就把你扔这里。”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发出的第一个讯号就是哭声,在今后的童年生活中,哭泣仿佛成了他们最常使用的“语言”。
很多家长一听到孩子哭闹,就会本能地紧张、心烦,特别是有的孩子一哭就没完,越哄越哭得厉害。
有些父母,见不得孩子哭,孩子一哭就赶紧去安慰、满足他的各种要求。
有些父母,看见孩子哭就愤怒,大声吼叫斥责,用父母的权威压制孩子的眼泪。
其实,哭只是孩子的一种情感表达,为人父母,应该读懂孩子哭声背后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排出内心的情绪。
孩子的哭闹,是家长们再熟悉不过的场景。
从孩子刚出生开始,饿了渴了、尿了拉了、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孩子只能通过哭来表达自己的需求。
随着孩子的一天天成长,孩子摔倒了、害怕了、委屈了、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也会经常用哭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孩子越大,家长给予的寄托与期盼就越大,“哭”被绝大数家长觉得是一种“坏”的情绪,而笑才是“好”的情绪。
当孩子情绪崩溃,很多家长就会不管用什么方式,让孩子不哭就行了。
问题看似解决了,可久而久之,一方面孩子学会了用哭来要挟父母;
另一方面,孩子会觉得哭是一种不好的情绪,长期压抑自己。
这些被隐藏的情绪要么埋进了心里,在自我压抑中无法释怀,要么找到别的发泄方式,在暴力中寻得平衡。
Youtube上有一部名为《Boys Don't Cry》(男孩不哭)的影片,值得每一位家长深思。
影片中男孩从刚出生开始,妈妈就教育他要坚强、要勇敢,即使孩子受了委屈,从妈妈口中得到的安慰永远都是:“不能哭,要做一个大男孩。”
当男孩伤心哭泣时,他被严肃地反问:“你为什么要哭?请做个大男孩好吗?”
渐渐地,男孩学会了隐藏自己的眼泪。
可影片最后,这种模式教育下的男孩,不但没有变得更有担当,反而更羸弱。
终于有一天,备受压抑的男孩压抑不住情绪,提起拳头,挥向了同学......
不让孩子哭,是一种消极且错误的教育方式,允许孩子哭,有时候比让孩子笑更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