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旬修身总结 第三篇/七月
没有修行以前,一直以为修行是抛家舍业、离开滚滚红尘、隐居于深山老林里的出家人。我从来没有想到过,儒家也要修行,而儒家的修行方式是入世的、是在事上磨炼的,通过务实的修行,更好地行走于人世间。
在修行的这三个月,刷新了很多错误的认知,也看到了修行在现实生活中所产生的作用。七月下旬,学习到很多思想深刻的知识点,目前还没有很好地吸收和消化,只写几点自己在修身中的小感悟,与同门及学友交流和探讨。
一 修身可以齐家
一天,我要去镇上取快递,镇上有点远,电车被老公上班骑走了,怎么办呢?就给老公留言说了一下。不一会儿,老公就把电车骑回来了,然后自己又骑着赛车匆匆走了。我突然就被老公这个举动感动得落泪了,他上班那么忙,还抽空给我送电车,他是不是很关心我、很在乎我呢?但他以前也常这样对待我呀,甚至比送电车更麻烦,但我也没什么感觉。
我对自己落泪有点好奇,于是,就自拍了一下落泪的表情,发到自家群里给孩子们看,想和孩子们聊聊这件事。
女儿让我讲讲落泪的原因,我说,其实也就是生活中的小事情,你爸经常为我做的小事情。以前认为他做什么都是理所应当,没什么感觉,甚至还常抱怨他做的不够。今天不知为什么突然就被感动了,可能是最近修身去除私欲之后,心变得明亮、变得柔软了。以前的心是被蒙蔽的,是麻木的。麻木的心什么都感受不到……
和孩子们谈话的内容老公自然看得见,下班回来一改平日疲惫而淡漠的表情,看起来很开心的样子。他的开心立刻就感染到了我,我也开心起来!
所以,我感觉修身自然就可以齐家。
二 为善之心真切
阳明先生问在座的几位弟子,最近修行功夫怎么样?一个弟子说:他现在修到了空虚明亮的境界了,没有妄念杂念,看事情也能看明白了。王阳明回答:“此是说光景”,你说的是表面现象,不是修行的真实状况。另一个弟子则“叙今昔异同”,说自己和以往不同,意思是修身有效果,有进步。王阳明对他的评价是“此是说效验”。你说的是修行的效果,不是修行本身,弟子迷茫了,请师父指点。王阳明解释:“吾辈今日用功,只是要为善之心真切。”我们今天下功夫修行,核心是让我们修行的那个心、让自己行善的心越来越真实、越来越迫切。
学习《传习录》这一条内容之后,内心很受感动。其实,为善的理念自始至终一直伴随着我,就像有个保护伞。
我思考了一下我的为善理念,感觉也在不断纠正和升华中,不同的年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有越来越紧迫的感觉。
从我记事起就有为善的思想,因为我出生在信仰家庭,父母早早就教育我们兄弟姐妹,一生都必须要行善,行善为别人也是为自己——“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父母的教诲刻骨铭心,行善的思想贯穿始终。
当我为人母时,方知儿挂心,无论孩子多大,都有操不完的心,却又有很多力不能及的地方。此时的为善,多是为了孩子,无论孩子们走到哪里,母亲希望用自己的善功化为保护伞,为她们遮风挡雨。
口罩时代,那是一个漫长、无助而煎熬的时期,行善的思想又给我以启发,心中生发出这样一个念头:只要不停地行善,就会形成一个保护罩,隔离病毒,隔离灾难。当时就积极地参加志愿者服务,帮助乡亲们购买日用品,传播正能量,抵制恐慌言论等等,想办法行善,当时行善更为迫切。
如今,我力所能及地分享心学知识,也愿它是一个善,愿更多人受益于心学理念,帮助更多人走出心灵困境。
三孝悌为仁之本
前几天看到一个视频,题目是《“断亲潮”正在席卷新一代年轻人》,浏览量很高,点赞过万,留言过千。我大概看了一下留言,基本都支持这个观点。新一代年轻人认为:亲戚之间没什么联系,也没什么利益关系,感情渐渐淡漠,保持联系已经没必要了,所以当下就流行了一种思潮——“断亲潮”,这种言论的热议和传播,必会助长这股风气。
我对这个观点和这么多人支持感到震惊!于是也留了一句话:“这种观点很危险!”然后就有人问:“这有什么危险?”
我用儒家的观点回复了他:
“朋友是自己找的,亲人亲戚是上天赐的,断亲的观点有违天理……”留言也不适合写太多,点到为止吧。这里我再补充一下:
《论语》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意思是说: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王阳明又进一步解释:“孝悌为仁之本,却是仁理从里面发生出来。”“仁”的天理是从孝悌里生长出来的。
师父说,这种对亲人的爱,体现着天理。也可以说,对亲人的爱,是所有爱的源头,切断了这个源头,其他的爱就成了无源之水,不久也就干涸了,无法持久。
对于亲情这件事,我有切肤之痛。年轻时受某种思想的影响,曾经对亲情“轻视”和“淡漠”,仅仅是“轻视”和“淡漠”,最终就导致了“众叛亲离”、“四面楚歌”、“孤立无援”的悲惨处境。好在我悬崖勒马,找到根源,扭转局面,一切都好了起来。
总结:
这几天大多时间跟两个外孙一起玩耍、嬉戏,当进入孩子的世界,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时,一切都那么美好,新鲜,有趣,刺激,好玩……
孩子的世界也不是没有痛苦和烦恼,只是很快就会忘掉,真正的是“丢得一节是一节”,不思过去,不想未来,全然地活在当下,快乐地玩耍,心中不免感慨万千:
虽同处一个相同的环境,成人和孩子的眼里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我们修行是不是要修到孩子这样纯粹而纯净的心灵状态呢?
心学是一个巨大的宝藏,越深挖就越能收获到更多惊喜和更大的精神财富!2023.7.3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