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科学理解
当前科学理解,就是目前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什么。不是用权力强制你相信,因为学术界的认识是最靠谱的。
人的认知有各种各样的偏误,一般人的思想都会被偏见左右。战胜偏误获得真理的唯一办法就是使用科学方法,而科学界的人整天做的就是这件事。
科学家看到的世界比老百姓要真实的多。
老百姓对股票和投资有各种妄念,而科学理解是高收益的复利不可能长期增长,绝大多数个人都无法打败市场。
老百姓认为学习方法应该因人而异,而科学理解是不管你是谁,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一种。
心灵导师说想象正能量能让你成功,而科学理解是幻想一个好结果毫无用处,得想象做事的过程才有用。
励志偶像说世界上没有偶然的事情,只要努力必能成功,而科学理解是这个世界上有很多非常随机的事情,大部分创业者都失败了…
科学理解并不限于自然科学,现在什么东西都有人研究,正所谓“人生一切难题,科学知识给你答案”。
学术界不是教堂,科学家之间总是互相质疑,但是他们不是毫无章法地争吵,他们争吵是为了建立共识,而且他们已经达成了很多共识。
比如,脑科学认为,6岁之前的孩子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玩儿,孩子要在玩耍的过程中学会怎么跟人打交道,各个东西都是干什么用的。
那么,养孩子的我们,最应该应该相信老科学家的意见,而不是听邻居二大妈怎么说。
当前科学理解就是此时此刻以关于这个问题所能得到的最好答案。
学会强力研读
所有人的大脑共同生活在一个“智识世界”之中,这个“智识世界”就是所有想法组成的。所谓创新很大程度上就是想法的连接,所谓“认知升级”,就是你有没有更先进的想法。你得先有想法,才能做事。
所谓“新思想”,并不一定是距离我们生活很远的“前沿”思想,其实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观念,都在不断被刷新。
有时候,问题是老问题,但新思想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所谓过硬,就是这个思想背后最好要有学术研究支持。
只要从事脑力工作,不管具体干什么,干的其实都是同一件事---吸收大量外界信息,让这些信息在我们的头脑中发生化学反应,然后创造新信息。
正确的做法是使用一个外部系统,专门存储个人化的信息。我们要专注于识别,而让计算机帮助提取。记下来了,你就不用惦记它了,这其实也是解放大脑。
强力研读,要求我们做好读书笔记,且要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清晰表现每一章的逻辑脉络;第二,带走书中所有的亮点;第三,大量自己的看法和心得;第四,发现这本书和以前读过的其他书或者文章的联系。
让一本书从厚变薄,从具体的山川景色变成抽象地图,只有你跳出字里行间,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俯视全场,它的脉络才能变得清晰。
读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寻找能够刺激自己思维的那些亮点,我们在分析脉络的时候要忽略故事,分析完脉络再把故事带走。
好书之所以要读两遍,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获得这些心得、灵感和联系。幽默是智力过剩的体现,想法也只在带宽过剩的时候才会冒出来。
只有当你读第2遍的时候,你才能气定神闲的发表意见。第1遍读是为了陷进去,第2遍读是为了跳出来。
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
智能高与想法多
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会接触到大量信息,而大脑的注意力能够处理的信息很少,我们必须大量的本能性的忽略信息。这种时刻忽略和过滤信息的本能,就叫“认知抑制”。
而有的人,能够解除这种认知抑制的本能,专门注意到被一般人忽略掉的信息,并从中发现一些东西,这种能力则叫做“认知抑制解除”。
如果一个人的智能高,他就能判断哪些细节重要,哪些细节不重要,他就能在认知抑制解除之后,再一次忽略不重要的细节,把重要的细节留下,使之成为自己的灵感来源。
那些智能低,认知抑制解除水平又特别高的人,他们的大脑就会被大量不重要的信息和幻觉轰炸,不能控制自己的想法,就成了一个疯子。这就是天才和疯子最重要的区别。
所以,“想法多”不等于“智能水平高”,如果没有足够的智能去判断、筛选、驾驭和经营那些想法,那么最后就只能停留在肤浅的表面。
“智能”和“想法多”,是两个不同的维度。智能是对想法的选择和加工处理。只有想法,没有智能,就是疯子;只有智能,没有想法,就会缺乏创造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