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羊峪---小关(五重安)
云雨风劲残楼吼 两度小关两落汤
风雨交加,行程减半。隔年重行,云雨再现。
第一次雨大风急,原计划从小关(五重安)出发,结果在四道沟插上长城,赶到白羊峪。第二次为白羊峪至小关,路过四道沟又是风劲雨急,全身湿透。两年走长城赶上两场雨,发生在同一地点,有点意思。
四道沟为迁安五重安乡的一个村, 从沟外远远地能够看到山脊上的一座敌楼(见图一)。山陡沟深,雨急路滑,雨披、登山杖失去了作用,连手机也难于打开拍照。越往上爬路越不清晰,护山针也越密。到达长城时衣破身湿,成落汤鸡。

图一:山脊上的敌楼(队友老好任摄)
北风呼啸,雨点劲打,努力弓身求稳,几乎贴着长城碎石前行。乱云飞渡,白驹过隙般阵陈掠过,恰似在金庸的恶人谷中(见图二)。风云雨交织,山城人互动,此时此刻,虽然狼狈,心情倒是挺好。

图二:风雨中走长城(队友老好任摄)
尽管全身湿透,但身子已走热,感觉不到寒冷。
人生遇到这种极限挑战,既是经历,也是阅历。
风雨中城墙阴森,残破的敌楼透着杀气。穿过箭窗的风,拉出长长的吼声,惊心动魄。我们也成了泥甲战士,间歇在敌楼中,好像一场恶战刚刚结束。来吧,不惧你千军万马,不惧你朵颜铁骑!
不过,这里马匹也上不来,远近山坡布满了护山针,马最怕这种植物,它能扎破马腿马肚,所以也叫刺马针。当年戍边人特意裁培,用以抵御敌人的骑兵。这也是长城防御的组成部分吧。
言归正传。这段长城有三个看点,一是神威楼,二是堡墙,三是劈山墙。
“神威楼”是一座砖石结构的硬山顶建筑,高三点八米,三面有箭窗,箭窗下部各有雷石孔,箭窗与雷石孔成品字形排列。面向城墙有券形门,门额上嵌有石匾,上刻楷书“神威楼”,左上款“游击将军张世忠题”,右下款“万历丙申仲夏吉立”。(见图三)

图三:神威楼石匾,现已移存
神威楼很像庙宇,说它是祭拜的地方不为过。古人特别信奉神灵,是祈祷驱除疾病、赢得战争的精神寄托。长城沿线,有城寨有关口的地方就有庙宇,是人们生产生活的组成部分(见图四)。

图四:神威楼很像庙宇,励志祈祷的地方
长城沿线上,许多关口垭口基本都是砖砌墙体。但在石砌墙地段,会突然出现一段几百米的砖砌墙。这里就有一段设在高山峻岭中的一等边墙(见图五)。经队友分析,我们暂且叫它为堡墙。连接堡墙的应该有营地,是补给站。储存粮食、器械、弹药等,及时补给沿线守军。

图五:堡墙的上兵道,两端有碑座,是否补给站的名称?
劈山墙就是将山坡劈直或将悬崖修齐,像墙一样。它是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修筑长城的工作之,其艰辛不亚于砌筑城墙。小关附近有几处明显的劈山墙,高达数十米(见图六)。

图六:多处工整的劈山墙
蜿蜒处,为五重安口,将是下一段行走的起点(见图七)。

图七:曲折处是下次行走的起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