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峪 -----三道关 2018.06.09 阴 适宜户外
原始丛林邻闹市 重峦幽谷隐戍墙
站在高高的棒槌峪山梁上,刚才下车的地方——朱清峪村,隐隐约约闪现在山坳中。朱清峪以前的名字叫猪熊峪,群峰突兀,树木茂盛,曾经是野兽出没的原始森林(见图一)。
![](https://img.haomeiwen.com/i11182426/d8f885bed1596913.jpg)
登崖壁穿密林过石海, 翻越海拔920多米的大峪顶,走过约5千米的原生态丛林,来到一条怪石嶙峋的大峡谷。在峡谷东侧终于见到跨谷而过的残缺长城(见图二)。伴长城方向行约3千米,到达三道关村。全程约4.5个小时。
![](https://img.haomeiwen.com/i11182426/424da2b5ec7e61ac.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1182426/55163f53ee51c048.jpg)
这条路线海拨最高点为大峪顶。站在大峪顶上南望遐思,薄雾缥缈映衬着重重峰峦,峰峦之间蛰伏着牙戍森森的边垒,以及曾经的金盔甲士。著名的三道关长城就隐藏在这虚幻密境之中(见图三)。
![](https://img.haomeiwen.com/i11182426/7ff3c4a3dd6c18d3.jpg)
三道关村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以关口命名,可耕种土地200多亩。明嘉靖年间曾驻军61人。建村前这里就有关口, 其建造朝代,众说纷纭。学者、明白人引经据典,文章互怼,莫衷一是。实际上,碳十四就能测定。
三道关是蓟镇长城关卡中不多见的关口,其一,口外为平原,口内是高山,沿着大峡谷居高临下防守;其二,长城修在峡谷两侧陡峰之上,形成倒挂长城(见图四);其三,700多米长的山谷内设置了三道墙,第一道设在谷底低矮窄小,为拦马墙;第二道雄跨崖谷,为长城主线;第三道石大墙厚筑在谷中上半段,为拦水坝(见图五六七)。记载第二道关门上有箭楼。
![](https://img.haomeiwen.com/i11182426/eacb75cd72b475a8.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11182426/b0ef71f86e19b1fd.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11182426/85bf7768e0cc6249.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11182426/433e62aa47786964.png)
第二道与第三道墙之间的西山脊上,筑有连接城墙(见图八),而东山脊是悬崖峭壁,形成山险墙。这种设置也自然形成了瓮城,是惑敌歼敌的巧妙布局。
![](https://img.haomeiwen.com/i11182426/3665b8843e4ea495.png)
统计显示,长城边塞很难阻挡万人以上的进攻。一是长城防线太长,守军分散,必有薄弱之处;再者防守永远被动,在战争中处于劣势;三是兵力调动滞后,长城后方的营寨因距离、敌情、指挥问题,往往支援不及时。
再坚固的城墙,再多重的关卡,也难于抵御大兵团全方位的攻击,长城应该是抵御小规模的袭扰为主。
外国人拍摄了一张三道关的老照片:英军印度兵在三道关训练(见图九)。1900年八国联军踏进北京后,与清朝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其中在山海关设置了日、比、法、英、德、俄“六国营盘”。照片上显示了三个信息,一是百年前三道关的情况;二是英国军队士兵多为印度人(当时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三是英国军队勤于练兵。
![](https://img.haomeiwen.com/i11182426/0c7c3d0fbd28df76.jpg)
令人难忘的是这条路线的原始小径。古木参天,藤枝环绕,倒下的枯树横七竖八,交错在古道上。我们一会儿跨越、一会儿下钻,或而又跳岩涉水,穿丛扒草。多年落叶腐木积垫在地下,踩着欲仙欲飘;艾草松针的烈味淳香扑鼻;鸟儿鸣唱清脆悠扬;绿草盈盈之处,殷红窦绿目不暇接…,还有那阳光透过枝叶,闪耀着神秘的光斑,俨然大真探之森林求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