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

作者: 比峰 | 来源:发表于2023-05-06 20:55 被阅读0次

《中国近代史》是一本薄薄的小书,作者是蒋廷黻,他用凝练的语言和俯瞰的视角,为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袁世凯称帝的中国近代史列了一个纲要。因为只是一个纲要,所以全书的结构可谓纲举目张,但这丝毫不影响内容的丰富性。涉及历史性重大事件的描述中,既有对人性的冷峻洞察,也有对历史趋势的客观审视,令人仿佛置身历史当中,而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

从这本的书的阅读中,我有如下启发:

清议


清议不是清朝独有,整个中国历史不乏清议者。远的不说,大明王朝亡前的朝堂之上,居然还在激烈讨论崇祯能不能南迁的问题,而迁延不决的后果是南明的混乱与短命。历史上从没有新鲜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使后人复哀后人尔。正如黑格尔所说: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

清议者之所以可恨,他不用考虑做事的个中复杂,只要选择一个道德的制高点,便可以理直气壮的指指点点。你若是胆敢辩驳,他一定会给你扣上败类的大帽子,直接让你哑口无言。你要是让他自己下场,他要么识趣踢皮球,要么直接把事情搞砸,无论哪个都让人咬牙切齿。

撇开历史上的人物不谈,就在我们身边也有不少这样的人。我倒不是想追究此类现象的根源,我只想提醒自己一点,历史是公正的,她会给那些勇敢做事的人最好的奖励。试问谁人不知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至于那些只会嗡嗡叫的清议者,你还记得几个?

谦逊


读历史比较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傲慢与偏见。这傲慢与偏见大致来自于三方面:

第一,对历史复杂性的无知。多数人对历史的感知还停留在教科书,人无非好坏,事无非对错,既看不到历史中的不得已,也看不到人性的复杂。历史从不是扁平化的,人也绝不是标签化的,能够读到这一层,才算得上对历史有起码的谦逊。过去读历史,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武昌起义多认为最终是失败的,而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胜者为王败者寇。我觉得这是不客观的,也是缺乏正确的历史观的。站在当事人的立场,他们所处的时间和空间,决定了他们能力的上限。他们不仅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的最好的,也是同时代人里最具开拓进取精神的,仅就以上两点,他们都是值得我们敬仰的人物。

第二,对历史的连续性缺乏认识。如果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武昌起义作为独立的事件来看,它们无疑都是失败了。可是,如果站在中国的整个历史上来看,可以说没有洋务运动就没有戊戌变法,没有戊戌变法就没有武昌起义,没有武昌起义就没有后续的探索与胜利。所有的历史事件是一脉相承的,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的发展与完善,正是这种前赴后继的否定之否定,才有了今日之中国。看不到这一层因果关系,就难免对失败的英雄生出傲慢与偏见,这是对历史的不公正,也是读书人自己的一大损失。

第三,对自我的盲目自信。读历史的时候,我们可以随便臧否人物,一来说话不用负责任,二来后果已经显现,回溯找茬并不是一件多困难的事情。久而久之,人容易把事情想得简单了,还以为是自己有多么的了不起。事实上作为普通人,早饭吃什么都能让我们纠结好一阵,何况那些经纬天下的事情?而且我们手中掌握的数据其实非常片面,更不能支撑我们做出多么正确的决策,说是书生之见也不过分。如果确实相信自己的实力,不妨想想明天可能遇见哪些意料之外的人。

读历史还是保持一颗谦逊的心比较好,毕竟我们只是拿着剧本的观众,如果真要自己下场,恐怕第一集就被碾成齑粉了。唯有养成了这样的心性,读历史才不至于变成一件有害的事情。

中日


读近代史绕不过日本,它是给我们伤害最大的国家,国人也非常喜欢拿日本和我们自己做比较,然后得出种种悲观的结论。就拿中国近代的改革与明治维新相比,同样是被迫打开国门,为什么日本能够幡然醒悟,并且维新成功;反观中国,一路走来跌跌撞撞,后人要么怒其不争,要么扼腕叹息,叹息如果不是那失去的二十年会怎样怎样。这种哀叹本身没有意义,因为中国和日本有着本质的不同。

首先是规模上的不同。日本就其规模而言,不过是中国一二个行省,俗话说船小好调头,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其次,日本的文化是舶来文化,他们不善于创造,却工于学习与改良;中国则相反,我们是善于创造的民族,有着悠久而深厚的文明。因此,在对待各自文明的态度上,日本并没有那么多的包袱,他们只是再走一次历史的老路而已;而中国则不同,我们要放下的是自己的文明与自尊,于是我们处处显得敝帚自珍。

但是,我们应该有足够的信心,毕竟我们是创造过璀璨文明的民族。日本可以把自己的老路又走了一遍,我们何尝不可以呢?只不过我们的老路和他们的不一样,我们选择的是一条艰难却适合自己的路。

军阀


以前读历史教科书一直有一个疑问,民国时为何有那么多的军阀?仿佛清朝一亡,伴随着各省的纷纷独立,这些军阀就自然出现了。读完此书才发现根子在湘军,原本清代的军队掌控在朝廷手里,可是随着太平天国运动和各地起义的兴起,清政府的腐朽暴露无疑,原本的八旗子弟完全失去了战斗力,而后继的绿营也有样学样。不得已,清政府承认了地方团练,以此来解决军队问题。团练本质上是私家班底,他们只忠诚于给自己发军饷的领导,而不是朝堂上皇帝。有曾国藩、李鸿章这样的肱骨之臣在还行,可只要权力落入袁世凯这样的野心家之手,利剑就会成为反噬自己的凶器。无奈的是,这样的事是迟早要发生的。更大的悲哀是,军阀混战给民族带来的伤害远超它的收益。

有的时候,我们为了解决一个问题,不得已制造出新的问题;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并不能准确评估出它的危害,甚至都没有意识到它存在问题。等它向我们龇出獠牙时才发现,我们打开的是潘多拉魔盒,想要把它再收回去,除了彻底的革命绝无可能。孔子说君子藏器于身,如果自身不出问题,也就没有必要制造新问题,关键还是要看自己啊!

动力


改革的动力在哪里?中国近代的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是上层精英人士首先发现了问题,然后他们按照自己的构想去解决问题。最终,他们都没有达到当初设定的目标,也就是说失败了。洋务运动只重国防,因为他们认为中国失败只是败在军器不利;戊戌变法开始着手政治,可是很快就遭到顽固派的绞杀;孙中山先生意识到中国的复兴是一个系统工程,于是他提出了三民主义、联俄容共。但是国民党从组织上就先天不足,既不能完全控制军队,又不能真正动员底层人民,最终沦为对人民敲骨吸髓的新贵。

近代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逐渐苏醒,他们构成了中国社会的大多数。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谁赢得了大多数,谁就有更多的话语权,因为农村可以包围城市,毕竟那时我们还处在农业社会。然而,人民的力量虽然巨大,可它是隐性的,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可一旦发动起来,它就无处不在,势不可挡;至于那些看似强大的显性力量,一来它只能风光一时,二来大家都看得见的并不能确保成功,只有那些见微知著的风流人物才明白什么才是人间正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近代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bic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