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掏耳朵”
文/华山狄震
小时候,最爽心的事就是斜躺在母亲的膝盖上,阳光下,村台边,静静地享受着母亲掏耳朵的那一份闲适与惬意。
很多人都喜欢没事就掏耳朵,而且掏耳朵的花样也是相当多,左掏掏,右掏掏…...棉签掏掏,耳勺挠挠…总之是怎么爽怎么掏。
于女人而言,掏耳朵尤显温柔天性,她们特别喜欢为小孩掏耳朵,不厌其烦,而且家中掏耳工具多多。
我也有掏耳朵的喜好,尤其是耳中发痒之时,总想一掏为快,特别是当不经意掏出一小块耳屎的时候,那种爽快和舒服仿佛就在耳畔。让让你的耳朵从内到外舒服一把。
掏耳朵,俗称掏耳屎,又称采耳,是我国七十二行中的一技。掏耳朵源于民间,兴于阡陌,剃头匠们发明了专业的掏耳朵工具,挖耳勺、鸡毛棒、鹅毛棒等,并且创新了专业的操作手法。
古代我国就流行采耳,源于皇宫贵族的放松娱乐,也是达官显贵享受生活、排解无聊的一种方式,清末又流传于民间,昌盛于“巴蜀”,因为本地区丰富的茶道文化附带着,这一传统技艺迅速发展成为巴蜀人民休闲的主要方式,喝茶、采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采耳技法无论在技术延深方面,还是在兴起领域方面,都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亦不被湮没,得到了保留与发展。
掏耳朵是人生的一大享受,民间有三大快活(采耳、捏脚,洗澡)之说,采耳名列第一。
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张载曾写有《卷耳解》来描述:”闺阃诚难与国防,默嗟徒御困高冈。觥罍欲解痡瘏恨,采耳元因备酒浆。”
掏耳朵这件小小事还真不简单!
耳屎也称耳垢,医学上有个十分文艺的名字叫耵聍【dīng níng】,耵聍是由耳道皮肤腺体自然分泌出来的一种灰色、橙色或淡黄色的蜡质物,同时还混有灰尘和皮屑。
不同人群的耳屎组成成分各有不同,主要分为干型和油型。一般来说干型会比较容易脱落,而油型可能会容易积在耳道里。
存在即是合理的,耳垢要不要掏?不管你愿意与否,它的存在有诸如润滑保湿,保护耳膜,还一定的抗菌作用,防噪音(我们的耳膜非常薄,很容易被强声波震烈,而耳屎能起到过滤和缓冲声波的作用),自洁作用等等。
掏耳朵有许多害处,很多人习惯于自己瞎抠耳朵,这样做风险可不小!
用力过猛,导致鼓膜穿孔,听力下降,甚至并发中耳炎;
方法不当,可能将耳垢推向耳道深部,形成耵聍栓塞,压迫鼓膜引起耳鸣,眩晕;
用不干净的挖耳勺、长指甲等挖耳,易挖出细微的伤口,很容易造成外耳道真菌感染;
共用挖耳工具会传染疾病;耳垢会越挖越多,分泌越多,新分泌的耳垢可能会由原本的片状变为碎屑,降低保护耳朵的能力。
也许你会担心耳垢不挖越来越多怎么办?科普一下医学知识吧,耳屎正常来说只存在于耳道外部1/3,即使很多,通常也会自己掉出来。耳屎堆积得太多,阻塞了外耳道,医学上称「耵聍栓塞」。
耵聍栓塞很多时候是没有很大的感觉,可能在无意中发现耳朵听声音有些小,耳朵有点闷胀不适,有时耳鸣、眩晕,或者进水后耳朵里闷堵疼不舒服。
上至老翁下至顽童,从温婉明媚小姐姐到油腻中年大叔,耳垢的产生,不会受你的性别、年龄、卫生习惯等影响,定期的体检(包括耳科检查)是很有必要,从健康角度考虑,一般来说耳朵没有明显不适症状,就无需处理耳垢。
现代社会生活压力增加,掏耳朵能够缓解压力,使人舒服,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采耳是用极其精准的工具对耳朵的穴位进行反复的刺激,通过采耳、洗耳等不同的保健措施,对耳朵的各种病症如:中耳炎、油耳有很的好清理作用。
除了对耳洞的刺激外,还能起到减压和享乐的作用,不同的工具在耳朵深处来回游走,使全身有种酥痒和紧张之后的放松和享受。
采耳的时候,能够有效的刺激耳部的交感神经,引起神经的异常电刺激,出现酥麻舒爽的感觉。
采耳开始,技师会通过按摩外耳进行放松,放松后,就开始清理耳洞,用耳撬轻轻刮的的时候,感觉会有一点痒,随着一下下的刮,小勺按在耳垢上,耳垢对下面耳壁产生压力,会不由自主地咽唾沫,恨不能伸进手去抓,真是欲罢不能。
耳垢松动之后,换勺子往外舀,深处的片状耳屎,用弯头镊子直接扯出来,很是轻松。
在鹅毛棒伸进去旋转的时候,耳朵里轰隆作响,有的时候采耳师不会用鹅毛棒,而是用马尾棒,舒痒难耐。
整个采耳的过程中,偶尔会有一定的痛感,但是却又在紧张中无比的期待下一步的动作,这种舒爽感觉,无法言说。
作者刘祥成在成都游宽窄巷、锦里等,见采耳者众,师傅一勺一刷,收放自如,轻缓有度。顾客一躺一眯,平静空灵,超然自得,妙采耳之趣,故赋诗采耳以记:
“锦里风光笼凤韶,我歌采耳笔难描。
竹签细细长长进,玉手轻轻慢慢挑。
步步惊心心痒痒,丝丝醉魄魄飘飘。
微微眯眼无须语,纵是神仙不与聊。”
夜暮来临的时候,看着妻子在灯下,专心致志地在为小儿掏耳朵,母子皆沉浸在陶然与幸福之中,不禁让我浮想连连……。
张战学,男,1969年生,西北政法毕业,供职于华阴法院,从事医治“社会疾病”的司法工作,为四级高级法官。于法苑不倦的求索耕耘,十数年小有所获,曾在闽东惠安参加最高院涉少民事审判座谈会研讨交流,在运城"三省四市法学研讨会"获奖,一些调研文章刊发或获评。曾用笔名狄震,华山长涧客、獬豸2等名作文学追梦人,于工余创作散文、诗歌、小说等,不时刊发于陕西、渭南日报、《华山文学》、财富、《当代青年》、《中国双拥》等报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