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妮卡·莱温斯基曾在2015年发表过一个著名的TED演讲《羞辱的代价》,那是她卷入克林顿性丑闻事件之后第一次公开站上演讲台。回忆一路走来的遭遇,40岁的莱温斯基在演讲中途一度哽咽,声音颤抖双眼含泪,那个画面,虽然隔着屏幕却依然让人心疼。
她提到22岁时犯的错,不做任何辩解。当她说起在那些年受到的羞辱与审判,各种侮辱性的言语恶狠狠的邮件如海潮般将她淹没时,她感到生命无法承受之重,几乎放弃自己的生命。在这个20多分钟的演讲中,台下不时有观众流下同情的泪水,我也同样湿了眼眶。发生这个事件的时候我还是个小孩,隐约记得自己听过这个新闻,却不曾想过在这个演讲台上的女人,“实实在在的生命”的体内,她的灵魂经历了怎样的千疮百孔。
这个演讲刺痛了我的某根记忆神经,让我想起一个女孩,她是我的小学同学S。小学的时候大家考试成绩大多是90多分,100分也不稀奇,好像得了个80几分就感觉天要塌下来了。在大家普遍都能“拿高分”的小学生涯,S每次考试都只有70多,经常“扯班级后腿”。班主任对此很是头疼,在多次指导无果、叫家长也没起色之后,班主任失去了耐心,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叫S“傻婆娘”,让大家不要和她一起玩。那时的我们还小,没有自己的判断力,我隐约觉得这样对待S不对,但是很多同学真的开始疏远她,甚至有些男生课间时跑过她身边,都会嬉笑着朝她大喊“傻婆娘”。
事情的爆炸性变化毫无预兆地来临,那天不知道是什么考试(好像很重要)S只拿了60几分,班主任终于忍无可忍,凶巴巴地抓着S说要让她去教务处退学。直到现在我还记得那时S令人心碎的哭声和死死抓住书包的手,那个画面即便对于现在的我来说都是满屏残忍。那天下课后,我等大家都走了,偷偷走到被留堂的S身边,塞给她一块全新的橡皮擦,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会那么做,但自那以后,我们之间仿佛有了一种微妙的默契。下课时我们会一起打扫卫生、一起回家,元旦的时候,我收到了S亲手制作的新年贺卡。这样的联结一直持续到小学毕业我们去了不同的中学。
一直以来,每当想起这段往事我都有种被穿透的痛感。我相信,班主任的“恨铁不成钢”并非出于恶意,但造成的伤害回想起来是显而易见的。隔着时间的缓冲带,我想象当初的S,内心一阵阵抽痛,如果当初被喊“傻婆娘”的是我,被同学孤立的是我,我会怎么做呢?我可是从小被家人说是“自尊心很强”的孩子呢,如果换成是我站在风暴的中心,我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才可以重拾因为羞辱而丢失的自尊。
在莱温斯基的演讲中她提到了一句话“羞辱是比快乐和愤怒更强烈的情绪”。为了证明羞辱带来的破坏力让我们把时间再往前倒带至1974年的意大利那不勒斯,彼时南斯拉夫行为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表演了一场叫做《节奏0》的行为艺术,她将自己头部以下的身体部位麻醉,并在接下来6小时里保持这样的状态,观众可以任意使用摆在旁边桌子上的工具对她做任何想做的事,不会遭到任何反抗。在此之前,玛丽娜签署了法律文件对即将发生的所有状况负完全责任。
刚开始人们只是试探性的摆弄她,在发现她果真没有反抗后人们便越来越大胆,有人开始用弹簧刀在她身上划来划去;有人试图割开她的喉咙,模仿吸血鬼吸她的血 ;有人用立时得拍下她的裸照并让她亲手拿在手里······而围观的人却露出了无知无觉的笑。最可怕的是有两个男人把填充子弹的手枪放在她手中,压她的手指看她会不会扣下扳机。
这时,人群中终于有人觉得不妥,但是一切并没有就此停止。人群分成了两派,在玛丽娜的面前发生争论甚至升级为冲突。整个过程中,玛丽娜没有说话也没有动作,她眼中含泪注视着这场“群体狂欢”,我想知道,那一刻是否有人注意到她眼中的脆弱与绝望?当暴力的欲望充斥内心,羞辱变成“名正言顺”的消费品,是否有人留意那个美丽的女人同样会呼吸、会思考、会痛苦、会无法承受?
这场行为艺术一度让我怀疑斯蒂芬·平克在《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暴力为什么会减少》中的结论:在历史的长河里,人类的暴力呈现出下降趋势。而我们生存的现实是通过科技进步,羞辱的破坏力因为互联网的应用放大了无数个量级,如果莱温斯基当初已然被恶意邮件、铺天盖地的新闻压得喘不过气来,那么现在透过大众传媒、社交网络,经历类似事件的人们连苟延残喘的机会都可能被剥夺。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霸凌借着羞辱的名义肆意生长,仿佛人人都是审判官,人人也都被审判。这个场景,令人不寒而栗,而我们确定要逆来顺受吗?
如果当初我送给S一块新橡皮只是出于儿时无意识的本能,那如今,长大的我,成熟的我,面对同样的场景,又会怎么做呢?这个问题在演讲中得到了最好的回答:同理心与同情心。“羞辱在同理心下是无法存活的”,如果我们心怀善念,对他人抱有一颗同情心,用理性对待“热点”;如果我们懂得积极反抗, 并为自己的言行承担责任,那些发展成悲剧的故事很可能发生反转,延伸出不同的结局。
对于人性之善,我们的期许总被现实左右常常忽高忽低,但是生而为人,拥有移情与自制,运用理性制衡人性之恶难道不是人类繁衍至今演化馈赠给我们的骄傲资本吗?为什么我们会遗忘它们呢?
《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中的一句话精辟地表明了我的态度“要做淡定的一小撮,而不是狂热的大多数”。除此之外更重要的,面对可能会站在风暴中心的人们包括我自己,尼采的这句话也许是黑暗中最强大的支撑“杀不死你的会让你更强大”。就像如今的莱温斯基,站出来为网络霸凌的受害者发声,丑闻不是她人生的终结点,她把那段过往变为一个章节,翻开新的一页为自己的未来书写下一个篇章。也许公众永远不会忘记她曾经的“污点”,但我相信人们同样会记住她如今的模样。
对于一度破碎成千百片的灵魂来说,鼓足勇气刺穿被羞耻感包裹的气层,重新像普通人一样呼吸,这或许是最慰藉心灵的补偿。
莱温斯基:羞辱的代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