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性

作者: 胡畅舟 | 来源:发表于2022-11-09 21:11 被阅读0次

    在战国的百家争鸣时代,不同的人对人性提出了不同的假说。主要有四种不同的假说,分别是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人性无善无恶和人性有善有恶。那么,这些假说都有什么特点呢?又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呢?

    首先,我们先从字源来解释"性"这个字。这个字右边的生意味着动物性的生命,而左半边的竖心旁结合人的思想,意味着心之所向。所以,性这个字的本意就是动物性的生命加上人独特的心之所向。而人性就是人出生时所拥有的生命和心之所向。

    在这里,我们讨论的人性是指在德性层面的人性。如果在更低层,比如本能层,人是无法改变的,比如在出生时,某人带有某种有犯罪因素的DNA,而有的人没有,从本能层来讲,这就固定了人性的善和恶,注定了这个恶人就算修炼仁心也无法善。那这就是毫无意义的。

    我认为,不管任何假说,讨论人性的目的不是使我们仅困于人性,此后无法改变,而是为了继续向上超越。真正好的人性假说是可以带领着我们继续超越的。

    那么,我们先辨析一下告子的观点。告子认为人性无善无恶,称为环境决定论。也就是说人出生没有任何倾向,所有的一切都是由后天的教育而来,如果我们处在恶的环境里,那么表现出来的就恶。处在善的环境里,表现出来的就是善。我们无法改变环境 ,所以这也就意味着,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善和恶,因为环境是注定的。而在这里,我认为这个观点并不停留在道德层次。因为,从本能的角度来讲,动物之性也是无善无恶的,他们并不会无缘无故帮助同类,也并不会在没有本能问题的情况下去伤害同类。如果按告子的观点,那么人也是这样的。而且,它并不能让我们超越自己,朝向更好,我认为它的价值是不够大的。

    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其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人性就像水,全部都向下流,人没有不善的,水也没有不向下流的。而在这里的善,意味着人本有一颗仁心,在生下来的时候,对世界都是敏感的,并且也有想要进步和超越的心。而如果某些人表现出恶,那是因为后来的环境和教育的因素使这颗仁心蒙上了一层灰,变得麻木,但本质上,这颗心依然是善心。而当我们重新找回意义,擦亮仁心时,就是继续向善。而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立己达人的过程来修炼自己的仁心,使得这颗心在不麻木的同时,继续向上超越,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

    而还有一种观点是人性有的善,有的恶。我们称它为宿命论。也就是说,善恶在先天就决定了,如果某些人展现出来是恶的,那么他的人性本来就是恶的,无法改变,就是会继续向下堕落。如果某些人展现出来是善的,那么不用改变,他便会一直超越。我认为,这个观点是不合理,且价值不大的。在这里举出一个反例,比如,某个人在一个好的环境内做出了善的事情,而到恶的环境后,做出了恶的事情。这个观点就不成立了。并且,这个观点无法让我们朝向更好的自己,既然善恶在出生时已经决定,那我们为何要努力超越呢?

    而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但是他这里的恶,和宿命论中的恶不同。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意味着人在出生后会在本能层,拥有生物性,不会去主动超越和朝向。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寻找意义和提升自己来不断提高层次,来达到道德层。不过,这就类似于在我们本恶的人性中镀了一层金,这层金是发光向善的,而我们一旦纵容自己,不再向上超越,那么就会又回到本恶的状态。

    在这里,我最认同荀子的观点。以公都子的话来说,就算有些恶人在很好的环境下,也并没有改变自己恶的本性,依旧是恶的。但是,人们却可以通过后期的改变来向善。每个人在自我放纵时,都会下坠。但是一旦自我意识觉醒,就可以变得更好。我认为人的成长过程就是这样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约束自己向上超越。

    其实总结来说,除宿命论外,其他的观点都有一点,就是我们要超越自己的人性。如果人性向善,那么就要保持着向善,到更高层次。如果人性向恶,那么就要对抗人性,达到更高层次。如果人性无善无恶,就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寻找来找到自己的意义,从而达到向善的结果。

    这就是我对四种不同假说的看法,总之,不管人性怎样,我相信我们要在人性的基础上,或摒弃人性,来达到更好的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人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bnnt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