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都有其存在的依据,都有其合理性,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对的,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合理的。所以圣人调和是非而不去争论。
昨天我去妈妈房间里填表格,幼儿园秋游需要填写去的人的姓名身份,要买保险。这个时候儿子拉屎了,老公一直再叫我,我说马上就出来,而且一个人不是没法处理,我平时都是一个人处理儿子拉屎的。
等我出来的时候,老公已经处理完了,但他说我们母女两个故意躲起来,我就很生气,我觉得这是对我的污蔑。我给他解释了好几遍,他不听,反正就是说我故意的。
我觉得这个时候主要是他心理有需求没有被满足,无论我是无意的还是有意的,他感受到的都是他的呼喊没有被回应,自己被忽视。我高声和他辩论没有用,对他来说事实是自己被忽视,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他要的是心理上的安抚。他说我故意的,也是在表达自己受伤的这件事。
下次不必先去解释自己,而是要先看到他的心理需求。
“老公,你刚刚呼喊,没有人回应你,所以你感觉自己被无视了,心理有点小受伤,是不是?我不是故意的,我和妈妈在填表格。我心理想的是我的全能男神,可以处理好,所以就放心的把表格填完才出来。”
不去争论,看到他的感受,说出自己的感受,不评判,不责备,顺应他的心理需求,只是去调和是非而不去争论是非,问题自然化解。
《庄子》中有这么一则典故:
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养猴的人拿着橡子喂猴时说:早上给你们三个,晚上给你们四个。猴子们认为早上吃亏,便不停地对他怒吼。
于是养猴的人想了想改口说:早上给你们四个,晚上三个怎么样?猴子一听早上能吃更多食物,马上转怒为喜。
无论是食物的名字,还是数量都没有变化,只是换了一种喂养的方法猴子的情绪就变了,从愤怒到欢喜,归根结底养猴人也只是顺应了猴子的心理变化,让它们早上吃的比晚上多,达到了及时行乐的目的。
庄子说: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以谓两行。
圣人调和是非与矛盾的方法不是去争论,而是让两种事物不再相悖。因为事物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成与败相斥但也是彼此的另一面,两者可以看做是“齐一”,因此往往能够在不改变本质的情况下改变一件事的成败,正如养猴人与猴子的故事。
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就是找到其根源,从最根本上将其解决,让原本相互矛盾的事物相互调和,不再相悖,这样才能完美的化解矛盾,把一切隐患消除在萌芽之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