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别枝惊鹊”是南宋词人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的一句。原词是这样的: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在退隐江西上饶期间,写了五首与黄沙岭有关的词:《浣溪沙-黄沙岭》、《鹧鸪天-黄沙道中即事》、《生查子-独游西岩》两首,及《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出了黄沙岭夏天夜晚的宁静优美。
这篇短文我们重点探究“明月别枝惊鹊”的意思与乌鹊被惊飞的原因。
“别枝”教科书中这样解释:横斜的树枝。我感觉这样解释不妥。树冠上的树枝可分为干枝与侧枝;干枝粗大生有侧枝,侧枝斜生或横长于干枝上。乌鹊夜晚栖息在干枝还是侧枝谁能甄别!林深叶茂枝横纷乱交错,什么枝才可称为横斜的树枝?即使限定横斜的树枝,因其纷乱交错而加“别”字,反倒牵强蹩脚。辛弃疾是宋朝词作的代表人物,我坚信他的名篇名句不存在瑕疵。朱光潜老先生提出“别”字作“离开”解释(《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这能赋予明月以动感,比解释为“横斜的树枝”高明许多。词典中“别”字有“离开”的意思,据文定义“离开”最合适。离开或心存惜别,乌鹊与树枝情浓依依,更体现自然万物和谐共处的理念。
“惊”是害怕,是精神受了突然刺激而紧张不安;“惊鹊”是受到惊吓的乌鹊向天空四散飞去。
“明月别枝惊鹊”应该理解为:“明月惊鹊别枝”,意思是皎洁的月光掠过树林,惊飞了栖息在林间枝头的乌鹊。
明月惊飞乌鹊?辛弃疾非常肯定这个观点。既然明月会惊飞乌鹊,其他的,比如清风、鸣蝉、词人的脚步声或同游者的说笑声、亦或是岭内居住到此乘凉的人也会惊飞鸟鹊……
我们一一分析。
清风是清凉的风。夏天的夜晚比较闷热,阵阵清风吹来,倍感舒适。清风是轻微的风,微风只能吹动枝叶发出沙沙的声响,枝叶的轻微摆动及摆动时的沙沙声能惊飞乌鹊?不可能。
蝉鸣是公蝉的一种生理现象。蝉鸣的条件要求很高,若气温低于21℃,亮度低于烛光的1.4米以下,公蝉是不会鸣叫的。南方的气温本来很高,夜晚的气温也不会很低。我们北方夏天的夜晚尚能听到蝉鸣,南方黄沙岭夏夜皎洁的月光下听到蝉鸣应属正常。但蝉鸣惊飞乌鹊的可能性不大。
山间小路蜿蜒崎岖、高低不平,词人在黄沙岭的山路上深一脚浅一脚的走着。词人退隐黄沙岭附近居住近十五年,且他常到此游览,对黄沙岭的路况应该非常熟悉,词人的脚步声惊飞乌鹊的可能性也不大。
整首词给人的感觉是黄沙岭的夏夜宁静优美,词人在词中强调的也是这一点,即使词人有游伴,说笑声打破这宁静夏夜环境、惊飞乌鹊的可能仍不大。
最后是乘凉的人们。黄沙岭内居住着人。词的下阙“旧时茅店社林边”告诉我们这里有村落,但村民夜晚来此乘凉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因为这里山高林深,且离村庄较远。“稻花香里说丰年”中的说话“人”不是乘凉的人、而是蛙鸣,是词人借鸣蛙之口说出自己渴盼农业丰收的心愿。
因此,我们只能和词人的观点一致,惊飞乌鹊的只能是明月。从另层角度思考:若月亮一直挂在天空,乌鹊会适应这种状况,适应状况的乌鹊是不会被惊飞的。
月光真的不能惊飞栖息在枝头的乌鹊吗?也不是没有可能,那就是明暗急剧变化的月光或许能惊飞乌鹊(月光突然消失或明月突然出现。)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整首词我们找不到月光急剧变化的词句。但辛弃疾其他叙写黄沙岭的词里可以窥视黄沙岭的山势,清楚黄沙岭明月初升的情况。
《浣溪沙-黄沙岭》
寸步人间百尺楼,孤城春水一沙鸥,
天风吹树几时休。
突兀趁人山石狠,朦胧避路野花羞,
人家平水庙东头。
寸远之地,山势升高了百尺(寸步人间百尺楼),这样的山会是多么的陡立、高耸(突兀);奇形怪状的山石面目狰狞,阴森可怕(山石狠)。
由此可以推断,黄沙岭四周是陡立高耸的山石,中间是凹陷的“盆地”(可以种植水稻)。岭内夜晚的明月是从山顶的半空升出来的(有可能是从半空的山顶突然闪现的)。
《生查子-独游西岩》
青山招不来,偃蹇(jian)谁怜汝?
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
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辛弃疾曾在黄沙岭内居住(溪边住),他非常熟悉岭内的情况。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告诉我们明月是从山顶的半空突然出现的。明月的突然出现,使岭内的光线突然变得明亮起来,这种急剧的明暗变化足以惊飞乌鹊,令蝉鸣叫。
岭内的景色很迷人,尤其是绿色,深深地吸引着辛弃疾。他在另一首词里这样描述。
《鹧鸪天-黄沙道中即事》
句里春风正剪裁,溪山一片画图开。
轻鸥自趁虚船去,荒犬还迎野妇来。
松菊竹,翠成堆,要擎残雪斗疏梅。
乱鸦毕竟无才思,时把琼瑶蹴下来。
“松竹菊,翠成堆”,是说岭内绿树成荫,景色秀丽。“松竹菊”被称为岁寒三友,古人多用松竹菊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词人着意写松竹菊,暗含自己虽处乱世,依然保持一颗高洁品格的内心。
“乌鸦”是这里数量较多的鸟,词里的“鹊”我理解为乌鹊(乌鸦、喜鹊)也是这个原因。
月亮从高高的山头升起,皎洁的月光掠过岭内的树林。明月的突然出现,使栖息在林内的乌鹊被惊的四散飞去。
月亮升起前,岭内一片黑暗,一片幽静;明月升起后,皎月照亮了岭内的天空,乌鹊被惊从树林飞出,微风吹动枝叶沙沙作响,乌鹊飞行的噗噗声及沙哑的啼鸣声,使人倍感夜晚的宁静,一种空旷天籁般的静。
明月总在宁静中偷窥人的内心,它曾经看到了张九龄“海天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友爱亲情;看到了李白“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乡愁;看到了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兄弟之谊;看到了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愤;还看到了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胸襟豁然的惊喜。
“明月别枝惊鹊”是一幅画,是一重心境,是一种豁然,是一层别致的宁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