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输入第一句后,输入法自动联想就能自动的输出全诗,手机输入法大概内置词库都记录了这首诗。
苏轼的《题西林壁》选入小学课本,让这首诗家喻户晓。我很喜欢者首诗,浅显有富有哲理。记得当时老师为我们讲这首诗说:这就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个意思。下棋的时候,下棋的人看不透对手的算计,旁边看的人往往看到一清二楚。
上四五年级的时候,学会了下象棋。果然这样。自己持子与人对垒,往往被对手用骗过。但是观棋时,却能与强势方之动机了然与心。正是因为这样吧,所以才会有“观棋不语正君子”的说法吧。有几个人能经得住看破不说破的考验呢?
但是为什么如此呢?对局的谚语也好,苏轼的《题西岭壁》也好,都是描述现象,而不解释原因。身在山中还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离开庐山才可以吗?何以如此?现代心理学中有个分支叫认知心理学,专门研究人们如何认知世界的。其中与一个理论叫做“格式塔”:
“假使有一种经验的现象,它的每一成分都牵连到其他成分;而且每一成分之所以有其特性,即因为它和其他部分具有关系,这种现象便称为格式塔。”
上面的段落引自百度百科,引号是百科中原有的,大概是格式塔理论的那位创始人的原话。读起来云里雾里,很正常,不同的人,对格式塔理论有不同的解释。还有人把格式塔理论叫做完型理论。这是从这个心理学理论的要点来说的。
格式塔理论或者说完型理论说的是一种认知心理现象。我现在这样理解格式塔理论。
我们对事物的认识,都是要先从整体来把握的。把握了整体,再把握细节,才能更好的认识要学习的事物。但是对整体的把握,有必须熟悉细节之后,才能完成。
这似乎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而对整体或细节,认识的先后顺序,又正是认知接受顺利与否的关键。《题西岭壁》就是告诉我们,置身其中——太关注细节了——就“不识庐山真面目”了。苏轼显然也注意到整体和细节的关系了,但是怎么破呢?他没说。格式塔理论其实就是教我们怎么破。即从整体出发来看细看。
很多旅游景点是人文景点,这些地方实际上没啥好看到,除非你了解哪里发生过什么。可是,如果以及知道了,再去的意义何在呢?这是不是有点想格斯塔理论了?如果不知道整体,那细节就无从把握。要把握关键的细节,就必须知道这些细节在整体中的意义。
比如杭州的“风波亭”吧。如果不知道,或者看到“风波亭”而没有想起岳飞来,那它不过就是有翘翅,有牌匾的小亭而已,不见和其他的亭子,有多大的不同,不过供人遮阳避雨罢了。但如果你知道了这是岳飞最后被看管之处,那意义就不一样了。以此眼光看,你会去找寻那些特别的细节,那些我们想象中,故事发生时可能会留下的痕迹。
如果你就是岳家后人,此地的意义对你就更不一样了。这时细节不重要。凤仪亭作为一个建筑物,任何细节都不重要,唯独凤仪亭的坐标重要。
格式塔是心理学的认知理论,旅游是一个欣赏接受的美学过程,在欣赏的接受时,认知的改变是微乎其微的。所以这不是一个特别典型的例子。所以用这个例子,从中发现整体/意义和细节的关系,是因为对旅行的意义大家更清楚。如何从旅行中获得意义,大家也有更直观的感受。
用格式塔理论来观察世界,我们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事。比如小说的节奏是如何来的?故事吸引我们,是因为我们了解或者自以为了解人物行动的目的和意义。而情节是细节,这些细节全为了印证或否定我们的认知。
再比如,如何学习新知识?如何教学?好老师为啥教好?什么情况下,你学习时感觉轻松,但有收获满满?从格式塔认知理论角度,重新回顾这些问题,我想是有帮助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