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工作者要想写出好的作品,
既需要认真学习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还需要了解社会生活,熟悉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
一部作品的成功与否,与作者对所描写的人物群体的熟悉程度有关,
而了解、熟悉所描写的人物最行之有效的不二法门就是:
同吃同住同劳动,与他们打成一片。
我们当年爱不释手、社会反响巨大、备受读者青睐的著名作品,
如:柳青的《创业史》,周立波的《暴风骤雨》,
曲波的《林海雪原》,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
这类的作品举不胜举、不胜枚举。
这些作品的共同之处就是作者与所描写的人物同吃同住同劳动。
当年的柳青为了写作《创业史》,把家从北京搬到了陕西的农村,
他不满足于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作家体验生活方式,
觉得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和农民相处是处不出真感情的。
路遥为了准确、真实、客观地描写煤矿工人的工作和生活,
亲自到煤矿去,和煤矿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
正是他们的真情付出,换来了大伙的真情回报,
他们没有把群众当做外人,群众自然把他们当亲人对待。
大伙的喜怒哀乐,大伙的家长里短,
不管有什么事都愿意和他们倾诉、交谈,
他们得以全面、准确、客观地了解和掌握写作素材,
为创作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反观当下的文学创作,似乎是有组织的集体采风,
或短时间的体验生活居多,不是说这样的方式不适合,
更不是说这样的方式就写不出作品来,
我是说要想写出反映当代生活面貌,
表现当代人民群众精气神的文学代表作品,
最恰当、最有效、最可靠的办法应当是:
同吃同住同劳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