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完了几本张爱玲和木心全集里的几本书,张爱玲的书像看戏,其中有些对于服装的大量描述因为不懂,所以就会对人物的理解欠缺。就有兴趣去专门了解服饰的历史。
在知乎上查了很久,才感觉到民国服饰真的非常讲究,还了解了绫罗绸缎娟锦帛沙麻等的区别,以及布料的各种织法和名称,然后才知道这些质地精细的布料的讲究,惊叹中国古代织布文明的发达,并且从民国开始,我们的服装再也没有经历过历史上的那些重大的变化,且我一直以为古代人的衣着很笨重也不舒服,现在才明白自己是孤陋寡闻了,想想历史教科书都学过出土过的金缕玉衣,薄如蝉翼,夏天除了透是多么凉快 。当然那个时候也只有王侯将相的大家庭才能穿,普通老百姓也不是能穿上的。但就色彩和样式来看,还是古人讲究,什么样的等级穿什么衣服带什么帽。历史进程的演变,衣着渐渐从奢华演变为简单,但现代的衣服的照片再去和民国的老照片比,根本没有太大区别,而且我们不够讲究,也许只有我罢。真是一个微观世界但又是一个很大的世界。
民国名流张爱玲的小说故事情节大多发生在江浙,正好木心的书里有上海赋这篇文章,这是我看到的最好的对上海的描写,以及上海的文化和人文特点形成的原因,从侧面又了解了上海服饰对上海人的重要,其中说到上海人先看衣,再看人。木心把历史穿插在里面,结合定做衣服的过程,深刻形象地刻画了上海人的特点,实在有意思。比如他说上海人在划算不划算中渡过一生,非常经典。从量体裁衣这件事情,感觉到从料子到款式,方方面面边边角角,几镶几滚,非常讲究。所以从一件旗袍上看出非常精细的功夫,从功夫里看到人对生活的态度和要求,每件衣服是独特的,就像每个人一样。从民国的照片里,也可以看到她们的意气风发,明媚青葱的笑容里透露着欢喜和质朴纯良,散发着独特的人性光芒。
从民国服饰品民国味道 从民国服饰品民国味道 从民国服饰品民国味道现代的节奏越来越快,人心也越来越浮躁,很难慢下来。这个感觉我是看木心的书得出的。因为一遍看不懂,一句话有时候也要反复看两遍三遍才懂,而我基本需要耐着心,否则看不下去了。可见作者对每个字是锱铢必较的,难怪他说过一句话:一个字一个字把自己整救出来。由此推断,节奏慢,人更加寂寞,也就有了更多的时间,生活的味道更加浓厚。那个味道就是无论哪样东西,都需要去慢慢花时间去完成,所以,浸透了浓浓的匠心,东西也格外别致,时间也沉甸甸,沉淀下很多东西来回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