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身为家庭散户却能够获得饭店、食堂的价格?
作为人,我们不得不成为一个买者和卖者的身份存在于生活之中。
我们经常买,直入主题。现在我以豆制品经营的模式进行分析,买者与卖者之间。
家庭散户付的是零售价,食堂、饭店付的是批发价。这中间的差价是很大一部分利润。
同样是买菜,同样的菜品,不同的买者却付出不同的价格。
买菜一般分为:
1.零售价对应家庭散户,同样的菜品用市场公开价购买,作为菜品经营者我很喜欢这类人群,即便是收钱时让一点小零钱也利润可观,利润在50%以上。
2.批发价。公开批发价对应的是一般饭店、食堂、代售者(小区商店、超市)、同样的产品用低价购买。作为菜品经营者,我很喜欢这类买者,因为稳定,虽然利润降到了25%,但是他们才是我经营的主体,量大稳定,按照时间和销量比,饭店、食堂提供的是大部分的利润。
最低批发价对应的是部分商店、超市、大饭店,食堂、家庭,不惜时间去批发市场购买的人群。量有大小,但是他们特别擅长或特别计较利润。
超市、商店,他们属于代卖。同样的菜品,他们针对的人群是家庭散户,定价会偏高,卖的是高端人群。他们也是商家,目的是赚钱,这类客户我也很喜欢他们,收入固定,为他们包装时感觉很有质感。
大型饭店,他们的量大,当然也不惜到批发市场采购,我们也就稍微加点钱就给了,虽然利润在10%左右,但是时间占用少,创下的总利润也并不比零售少,部分饭店、食堂、家庭也有因价格而计较,为了心中的价位也是东西各家的比较,当然每一家都少不了这样的客户
凡是我的客户我都喜欢。
作为一个家庭个体如何才能买到同样菜品,而价格最低的其实并不容易。
首先你要知道所有菜品价格信息:市场公开价、批发价,最低批发价。
当然市场公开价很容易得之,你拿钱随便买菜便得知。
批发价,你在同质菜品的商家那购买或询价后,识别商家因地理位置和销售人群结构的商家定位。
一般市场门口及中间是人群集聚位置,属于主打零售模式,赚的是高利润;一般人流量稀疏,摊位靠里,多为批发加二等零售模式,用价格一一试买后选定商铺。
如果购买的量大可以作为谈判的筹码,如果购买的量少(但不能太少)在择时上就特别重要,当商家客户多时不宜谈价,客户少时可以上前询问批发价和讲价(还可以留电话私谈,一般私下来谈,因为价格空间大作为经营者会容许低价的存在)。
一般商家的经营客户结构分别为零售价、批发价、最低批发价。
1.首先你要到批发市场询价后,知道商家的大概进价,可稍微加点钱谈判,当然筹码最好是量微大。
2.脸面很重要,一般腼腆的人做不来,也不易谈成,一定要具备不脸精神,首先不能是三言两语,其次一定要有自信,不能输给商家的气场,但一般人面子薄也不愿失去自己大方品质的形象,但是不言不语,到哪买的菜都贵。但也只能如此。
我知道菜品分为三等价,但我依然不能够做到,我最大的难度是脸面放不开,最擅长的就是一句话“咱是一个市场的,给一个批发价”。
作为买者要知道,同一样商品一般为三个价位,不求价格最低的,但赢得一般批发价也不错。
作为经营者最怕一个市场同行多。同行多,必定会产生竞争,不只是挣多少问题,还有人均分布不均、面子等带来压力问题。
总之流量为王。
有了流量不管是利润高低总是会赚到的钱的,而且会激起随大流的效应。一般客户都会扎堆,认为人多就是大家认可的好的划算的,当然凑上去的客户一般都以公开市场价销售。这部分收入可观,也是给一个商铺造势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成功的经营者具有识别客户需求的能力。来者皆满足。在可以赚取利润的条件下,能够满足客户的心理价位,也就做到了小生意的成功。(这算是糊口的生意,做大当然是分业经营。)
客户的结构也会把整体利润提高或下调。
刚才说的基本利润分为三部分。
作为经营者每天盈利也是有波动的,每天的人群比重严重影响一天的利润。
今天零售占比多,利润总收益就高;
今天批发客户多,总收益就低一些;
今天最低批发多,收益就相较更低。
是什么因素导致市场客户结构的变动?这要有敏锐的市场因素观察。
天气变化过热过冷,导致饭店生意不乐观,家庭个体需求也不美好,但是通常次日较好;天冷时,豆腐销量变大,丸子……属于炖菜类的菜品,销量就会加大,这属于人性的需求,天冷时吃点热的。
地方事件地方性卫生检查大多饭店受影响,地方强制性整改,统一环境或类似抑制燃煤事件……这类事件都会严重影响饭店所带来的收益 。
时间占比星期六、星期天相对饭店、家庭需求量大,食堂相对降低。
以上说的种种,不过是节气、事件、时间因素的不同分布而形成的收益波动线,但是都是处于市场及市场所属范围之内。如果你的眼光选择条件只在这个菜市场里寻找、比较,不管你是散户还是有筹码的机构,都不一定是获取最大利益的选择,你只有把眼光抽离出这个菜市场,站在市场之外,然后你才会看到市场与市场之间人流量结构,菜品的整体定价,我猜想你总不会因某个菜市场某个单品的低利润而进行单个采购,这样市场分割的价格悬殊就会被路程抵消,与时间成本往往得不偿失。
作为经营者通晓周边市场价,也有助于留住老客户拉进新客户。
信息充满整个空间,也为人的存在而存在,而在空气中弥漫着信息,信息却只有通过人的言语传播,方能被更多人所知。传播无论如何发达也无法达到每个信息都传播到需要得知的人儿那里,但是信息又是泛滥的,哪些是假与真,你只有了解近乎全部,你才能有准确的判断。
比如同一缸出来的豆腐,因为放在前面胖大姐的店铺就卖2.5元1斤,而我距离她靠后有100米就只卖2元1斤。
火锅料同一个牌子,同一种产品却有着对半多的价格,我卖六元可以赚两元一包,她胖大姐竟然卖了15元1包,这是为什么呢?
一个徐州市最好的粉肠,我6元1斤赚1元,超市里标价12元一斤,而同在一个菜市场,我的店铺在后面,别人的商铺在前面,他们每天从我这里拿去六元的价格到了他们那里就卖了15元1斤,这又是为什么呢?
贾汪火腿上面贴的标签:金维.时时乐品牌,奇怪的是大家都都喜欢吃,很多家庭都是经常吃,在前面商铺就多卖了0.5-1元一斤的差价,而大部分家庭都不知道每天买到火腿上面的品牌字样,因为价格低,还要质疑火腿的真伪,我真是无语了,难道不会看牌子吗?
信息永远无法对称,即便是短短100米。
是什么让信息如此虚假?
讲故事的能力,逻辑自洽的能力。
很显然产品+信息=价格,价格-成本=利润=信息,
为什么一个产品出售的价格、(信息)利润如此差异?这是因为信息传播加逻辑自洽的能力区别。
分析信息真假,与大众的概念理解。
推到两年前正审核经营证件,因为我是接手于别人的生意,所以证件已属于无效,要重新办理。老公找了广告设计师起了“祥云豆制品”做了品牌设计图和门头,当我们去注册时,我才知道,重名的、包含地域名称的、国家机构有关敏感字眼的,通通不能够注册,最后老公奇葩的注册成“王青云豆制品批发零售”,法人代表也是我的名字。
现在回到菜市场,放眼于同行的店铺名称:“贾汪豆制品”不尽哑然失笑,是谁赋予它们的名称?是谁给他们模仿的权利?
也不得不赞叹他们在多年前 就懂得了借用品牌效应。
早十年前以贾汪出产的一款火腿,闻名于徐州而近以已传播于徐州之外。贾汪人也因此而感骄傲。
贾汪火腿现在的真名:“金维.时时乐”,
口味独特,符合大众的口味需求而供不应求,也因此闻名于徐州,而借用政府之手传播的质量和区域,用传播效应+利润丰厚,也因此缔造出许多假冒同款产品,如同老北京布鞋,不知者很难分出真假。
而老公最初的特立独行也为我们造成了阻碍。
贾汪豆芽(也是简称),在早一年前我们都不卖贾汪豆芽,因为它的定位是工地、饭店、食堂,在豆芽类属于低质品,批发市场价也比一般豆芽低20%左右。
我们一年前谁都不愿卖,因为太差。
也就是一年前有了转折,贾汪豆芽的命运得到了逆转。
(只在民祥园和我所在的民富园菜市场得到了逆转,)
在同一个菜市场的同行,突然他们的供货商因家庭变故而转行,因此我所在菜市场的同行纷纷因无奈而成为了贾汪豆芽的客户。
起初人们并不愿购买,他们就因此而宣扬加持它的品质传播,给它编造一个故事,让人们相信这是真的。
于是短短半年市场效应就出来了,人们也相信了这传播的力量,一个对应多个是自不量力。
渐渐的我发现适应这个时代,顺应这个编造的环境才是最轻松的。他们都想打品质,都使出了各种解数。
只是我依然信奉我自己:卖质量好的,价格相较中性的。
这也是我的不得已,因为地理位置靠后,价格和质量都含糊不得,价格高,谁又会在门口有个胡大祥它的品牌高质量的形象而舍弃多走一些路到我这里来呢?依靠我个人厚道的形象魅力之外,进行自动模式销售,我想会养不活我自己的。
质量差恐怕更行不通。
在我识别了市场的模式之后,我为何还不顺势而为?
在这种利润没有多高也没有前途的事情,我不愿意完全的投入,我还有别的梦想,就当是这段不得已的岁月,成了我学习的动力和对过去对时间不重视的惩罚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