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路历程
对以一个已经很久不看畅销书的人来说, 这本书的内容的确给我带来了惊喜,在此我要谢谢L先生的推荐,若不是有幸加入了这个社群,也许仅凭它作为畅销书这一点,就足以被自己所忽视了吧。
从一个学生的立场上进行思考,作为一个还未进入职场的人不看畅销书的理由是足够充分的,在你有完全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知识的起源和演化逻辑进行发掘和理解的前提下,如果你生成了以调查“性格学,管理学,语言学材料”为基础的系统性认知,收益往往比只是去理解他人知识框架下的认知归类要多得多。
但回头想想,对于一个已经有了足够的认知储备的人来说,读一读畅销书,试着以旁观者的视角来理解别人对待“说话的过程”的认知归类又何妨呢,如果自己的知识框架若是和认知归类没有交集,那是不是意味这探索和建设的空间呢?
人的设想如果可以逐步进化,那未来的收益势必是极大的。
二,阅读提示
在开始解释关于自己的系统框架下的理解之前,有必要澄清一个可能会被大家所忽视的点:
反复记忆的内容,并不是我们在所有日常交互当中都能意识到的,在阅读畅销书的同时,不能单只是的对书中所提到的概念进行记忆,而是去思索它背后合理性生成的过程,这样在你的思路当中往往可以形成记忆反馈,从而在我们有对合理性的阐述有需求时成为我们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如果不是大量的实际锻炼和自我反思,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技能是难以通过书本进行学习和升级的,而自我反思,批判,设计训练的能力也不是所有人都先天具备的,需要大量的刻意训练。
以记忆观点的方式去阅读畅销书,不但不能帮助到你什么,甚至会对你原有的人际关系,自我表现,交际技能进行破环,所以要小心。
3,核心概括
好好说话前1、2章中的沟通和说服所解释的,是一种归一化的交谈进程。
基于这种归一化,它指明了在日程工作和交互过程中的节点,可能发生的问题,观点推移的顺序,以及怎样执行的例子。
说白了,去了解这种归一化的进程并不一定能够给个人带来收益,因为现实是多种多样的。
如果你的上司有更多元的沟通模式,比如说就事论事,你班门弄斧的试图用畅销书中所学到的技巧与他交流甚至试图说服他,在他能够理解你的套路的前提下,也许会给你带来不好的体验。
但理解这种归一化的进程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一种沟通、说服的习惯,和主流的交流模式相符的习惯。
4,进程可视化
以下是对章节中归一化进程进行逻辑排序之后的简述,认识,及核心要点展现。
人的沟通可以简单的被分解几个步骤:
1,在工作的过程中发现有关对方、既定事项、工作等等的特点认知。(名字案例)
2,基于特点认知跨越到问问题,设问,参谋,探讨可能性,从而激发人进一步和你进行探索的兴趣。(问问题,破解尴尬)
3,在同化两人对事物的预见之后,解释自身的感情动机,加深同理基础上的期待,申明自身对于彼此的重要性。(不施加压力,关心原因,感受预防针,不得罪人,承受情绪,预测可能,自我沟通)
4,加多套路、幽默元素、制定潜在共同目的的策略,建立基于感性元素的互动过程。(幽默)
5,推动策略,在明确共同目的的前提下进行执行,用行动上的诚意去打动别人,建立让人再次发现你的特点/对你的人格进行认知,开启情谊的持续发展周期。(构建氛围)
而“说服”这个过程却是恰好相反的:
1,在工作的过程中部署策略,基于你自身的目的,实施于与你要说服的对象交流之中。(有策的请人帮忙)
2,策略的表达要建立在你感受的到他人情绪变化保持在良好状态的基础上,以同理心渗透对方内心中所担忧、迷惑、注重的部分从而实现共鸣。(以对方为出发,善意要扩大,让对方有选择)
3,适时地提出基于意向,关于未来的预估,对于某一个问题的看法,对待既定事项的期待,这将助力彼此的关系认可。(创造需求,找到对面的感同身受)
4,经由讨论意向性来抽取相同性质的认知(a不会做伤害别人的事情 转为 a是个好人,解决方案B可能会在实施中遇到麻烦 转为 解决方案B需要修改/解决方案a更好。)贴合你说服的目的,(a是你的介绍对象,a方案是你写的。)给予、植入你的观念/理解(a其实很适合x,a方案其实更好)(减少焦虑,积极可能性主导)
5,利用共同的认知来促进你想要说服X去采取的行动,在行动中促进默契和依赖感,以便进行下一次的说服。(尊重专业,达成共识,时间紧迫感,架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