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书作者余华先生有句序言:“生活和事件总是转瞬即逝,而文学却是历久弥新。”读到这句话我内心狂喜,我一直认为记录和分享是应该被保持的习惯,是整理情绪的过程,是和自己对话的过程,也是治愈自己的途径之一。正如作者所说写作和阅读都是在敲响回忆之门。写自己的故事是回忆,读他人的故事,能让自己回味和思考能引起共鸣的往昔。
许三观每次卖血之前必须要先喝很多水,几乎要撑破自己膀胱的水,刚开始觉得滑稽,细品着实可怜。书中许三观和一乐的亲情线让人回味无穷。关于一乐不是许三观亲血脉这件事,并未出现实证,读完全文,我才找到答案。从许三观相信一乐不是他的儿子到为了给一乐治病从林浦卖血到上海,沉重无私的父爱逐渐显露无遗,这时我明白了血缘已经不成为这对父子之间的隔阂。有爱,有亲情,就是父子。
许玉兰被批斗,许三观送饭时会在白米饭底下藏着肉,许三观在特殊时期的不离不弃和爱护让人感动。许三观为了吃炒猪肝喝黄酒,去卖血,被拒绝:“……你都老成这样了……只有油漆匠会要你的血……”多年来渡过难关的经济来源断了,许三观痛哭流涕。三个儿子嫌许三观有失体面,许玉兰痛骂儿子,带许三观去吃炒猪肝喝黄酒,骂年轻血头安慰许三观。不禁感叹有个相知相伴相守的爱人是多么重要。小陈问我读完此书有什么体会,我回答:“一家人有爱就能活下去。”
书中没有父母、忍受饥饿、批斗等情节,都能从外公身上找到痕迹。外公和许三观一样,自己给自己娶了媳妇,辛苦地养育了三个孩子,艰难的时候只有一间屋子,是厨房是饭厅是卧室也是牛棚。盖了房子,还被人将屋顶的瓦片强拆了去,三个孩子也被人欺负。我难以想象外公和外婆是如何度过那漫长岁月的。外公很聪明,学石匠技术养活三个孩子,妈妈说:小时候还是没有缺过零用钱。一家人团聚的时候,外公会感叹:“我以前一个人喔,现在有这么大一家人,一张圆桌坐不下。”那年去重庆,我给外公买了一个碧绿的小酒杯,外婆买了一把带有她姓氏的木梳。我问他们怎么不用,他们说要留着以后放盒子里在那边陪他们。我潸然泪下。终有一天,我的长辈们会离开,愿那时我会有新的牵挂和寄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