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滩的弄堂数以万计,珊家园就是其中之一,我就是在这普普通通的弄堂长大,一直到18岁去农村插队,那里藏有我童年及青少年时代的记忆。
珊家园坐落在凤阳路上,近西藏路口,弄堂口有个拱形牌坊式的门面,上面正楷书写“珊家园”三个字。弄堂过街楼下面是大饼油条摊,仅是供应早点。走过弯弯的总弄,来到我所居住的支弄,这个支弄已是珊家园的末尾了,离牯岭路只有几步之遙。

珊家园有石库门房,也有木结构房,我们这条支弄的房子属于木结构房,只有二层,楼梯很陡,我家住前楼、后楼。前楼窗下就是弄堂,幼时经常趴在窗前,看弄堂里人来人往。上面还有个搁楼,搁楼上有老虎天窗,从老虎天窗里可以看见国际饭店、华侨饭店、中百一店。那时候家里穷,没有钟表,看时间就看华侨饭店顶端上的大自鸣钟。 国庆节放焰火,有的人家要到外面马路上去看,我们只要趴在天窗处就可以看焰火了。
我家又是支弄的末端,门口的西面有一块空地,大家称为“荒场”,其实是长沙路的断头形成的。夏天弄堂里的居民会在此纳凉,平时就是我们玩耍的地方。后来被街道上看中了,把它圈起来,办少年之家,砌炉炼钢铁,办养猪场,反正都是一阵风的事情。八十年代,为了安置回沪知青,“荒场”上又办起了街道工厂。
我们这个支弄是珊家园里最有烟火气的,不知是怎么形成的,不足百米的支弄,从东往西,弄堂里有煤球店,老酒店、裁缝店、铜匠店、白铁匠铺。放学了,小姑娘在弄堂里跳橡皮筋,造房子,小男孩玩刮香烟牌子,打弹子、抽陀螺,总是要白相到大人叫吃晚饭才回家。
弄堂房子家家户户紧挨着,有的隔层墙,有的仅隔层板,打个喷嚏,咳嗽一声往往邻舍都能听到。是有这样的长舌妇,喜欢八卦人家的私事,以致引起邻里间的爭吵,但更多的是彼此关照。下雨了,有人会大声吆喝,如果家里没人,邻居会帮你收晒着的衣服,日常照面大家会打个招呼或寒暄几句。这里住的都是工薪阶层,一家有事,大家帮忙,“远亲不如近邻”在这里最能体现。
1998年,珊家园终于等来了拆迁,这里的居民从此也就告别了马桶和煤球炉。在市中心存在这些老旧建筑确实不合理,从城市发展规划上,珊家园从上海市政地图上消失是迟早的事,现在这里已建成大型的商贸大厦与绿地,去年我还去那里看看,看了半天也无法确定当年所居住的旧址。珊家园是再也找不到了,我在简书中笔名为“珊家园”就是为了记念我生长斯、长于斯现已消失的一条弄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