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再次打开《叶嘉莹传》,罕见地细细研读了叶嘉莹的血统与家源。这是我以前根本没耐心只会草草翻阅的地方。
诗词的女儿叶嘉莹
也许是假日时间充足,加上认知提升,才会慢慢抛掷了年少时对此的嗤之以鼻不屑一顾。这种行为改变的背后是自己逐渐深切地意识到~曾经听过,也说过,却不曾深切入心懂得一句话:三代培养一个贵族。
一个家庭家族对于个人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深远影响与作用。杜甫,辛弃疾,泰戈尔,钱钟书,杨绛,林徽因等等都是如此。
《叶嘉莹传》和属于它的书签
年少时气盛,坚定认为个体就是个体,看ta本身就足矣;年岁已长阅历渐丰,才明白时代与家庭家族环境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可谓息息相关。
蒙古裔满人,隶属镶黄旗
一个姓氏的背后竟然是几个民族与朝代的兴衰变迁史。这真可谓以小见大了。
叶赫河在今吉林四平市梨树县境内
2002年叶嘉莹到叶赫古城追踪怀古
2005年叶嘉莹在朦胧派诗人席慕蓉的陪伴下一起到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探寻地理与心灵的原乡。那年叶嘉莹先生已82岁,彼时,她从小长大梦萦魂牵的北平故居察院胡同23号老四合院已在2003年被拆毁。
她一个人,年已耄耋,蹒跚独立在呼伦贝尔草原,满怀深情地探寻自己的心灵故土与精神原乡。她当时就写下了“余年老去始能狂,一世飘零敢自伤。已是故家平毁后,却来万里觅原乡。”
书香门第的深远影响
从图表可以看出,叶嘉莹的祖上几代人都很上进优秀。她的外曾祖母还写诗,从祖母到伯父,伯母,父亲,母亲都热爱诗词时常吟诵,而且各自吟诵的还不同。
在这样书香家庭的浸染下,叶嘉莹从小性格好静。而被关在四合院的童年,使她从没接触过那些一般小女孩喜欢的踢毽子抓石子等玩耍游戏,她的童年记忆里几乎全是书。她的童年就是读书。
而这些无疑给叶嘉莹以后的一生奠定了人生的底色。读完传记,我才从外界赋予她夺目的光环下深切地感受到她的本色:一个秀外慧中,骨子里浸透了传统的旧式女子。她克忍劳辛,一世飘泊的经历令人悲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