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学生党专区
余光中先生病逝,他的《乡愁》留在了每个人的心上

余光中先生病逝,他的《乡愁》留在了每个人的心上

作者: 柒希Bekey | 来源:发表于2017-12-17 13:18 被阅读0次
    余光中先生生前照

    据人民日报客户端消息,台湾中山大学发布新闻简讯——著名诗人、翻译家余光中于昨天上午10时多病逝,享年90岁。先生的代表作《乡愁》,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

    1928年,余光中出生在南京。因为母亲原籍为江苏,所以他以“江南人”自称。

    余光中先生

    抗战时期在四川读中学,所以余光中对四川的感情很深,自认为是蜀人。他的生日正好是重阳节,因此也常常称呼自己为“茱萸的孩子”。

    1940年进入南京青年中学,后考取北京大学和金陵大学(南京大学的前身),选择了金陵大学外文系。1949年转入厦门大学外语系,随后移居香港。

    1950年迁至台湾,同年进入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

    毕业后,曾在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多所高校任教。

    余光中夫妇

    从1985年开始,就一直担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还曾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还是厦门大学、江南大学、浙江大学等大陆高校的客座教授。他被北京大学聘为“驻校诗人”,也是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荣誉院长。

    余光中生前专注于诗歌、散文的创作,从事评论和翻译工作。他把自己的写作称为“四度空间”。

    生前出版了40多本文学作品,包括翻译集13本、诗集21本、散文集11本和评论集5本。

    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

    最被我们熟知的是《乡愁》。当时,已经离开大陆20多年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创造了这首诗歌。

    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这首《乡愁》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寄情诗歌,余光中表达了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这首诗歌传颂几十年,说出了几代人对大陆的思念,对统一的期盼。

    下面来回顾一下这首《乡愁》。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不仅自己创作诗歌,还是学贯中西的学者,也曾翻译过英美文学大家的作品。

    当今文青常说的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就是出自他的译笔。

    这句的原文为“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是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代表作《于我,过去,现在以及未来 》中的经典诗句。

    而余光中以四字格的方式译成中文,突出人性中的阳刚与阴柔的两面,即:老虎也会有细嗅蔷薇的时候,忙碌而远大的雄心也会被温柔和美丽折服,安然感受美好。

    对于翻译,他有这样的感悟——

    余光中先生的翻译感悟

    他也说过这样的金句——

    翻译如婚姻,是一种两相妥协的艺术。如果说,原作者是神灵,则译者就是巫师,任务是把神的话传给人。

                        ——余光中,2002

    这句对于翻译的经典阐释,也体现在他翻译美国女诗人 Emily Dickinson 的 I Died for Beauty《殉美》一诗中。

    I Died for Beauty

    Emily Dickinson

    I died for Beauty,but was scarce

    Adjusted in the Tomb,

    When One who died for Truth,was lain

    In an adjoining Room.

    He questioned softly why I failed?

    "For Beauty," I replied.

    "And I for Truth,-the Two are One;

    We Brethren are," he said.

    And so,as Kinsmen met a Night,

    We talked between the Rooms,

    Until the Moss had reached our lips,

    And covered up our names.

    《殉美》

    余光中 译

    我为美死去,但是还不曾。

    安息在我的墓里,

    又有个为真理而死去的人

    来躺在我的隔壁。

    他悄悄地问我为何以身殉?

    为了美,我说。

    而我为真理,两者不分家;

    我们是兄弟两个。

    于是像亲戚在夜间相遇,

    我们便隔墙谈天,

    直到青苔爬到了唇际,

    将我们的名字遮掩。

    此外,余光中一直致力于提倡中文的纯洁,反对公式化的“翻译体”,反对欧化,讲求中文的意象美。

    他认为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而为艺术,则必有其创造性。翻译与创作有相通之处,两者都是要将一种经验转换成文字。

    不同的是,作家是将自己的经验翻译成文字,一切全在自己掌握之中,是一种“不拘的翻译”、“自我的翻译”。“翻译也是一种创作,至少是一种‘有限的创作’”。

    余光中先生重返南京母校

    这种思想就体现在余光中翻译雪莱的诗歌中。

    England in 1819

    Percy Bysshe Shelley

    An old, mad, blind, despised, and dying king一

    Princes, the dregs of their dull race, who flow

    Through public scorn一mud from a muddy spring;

    Rulers, who neither see, nor feel, nor know,

    But leech一like to their fainting country cling,

    Till they drop, blind in blood, without a blow;

    A people starved and stabbed in the untilled field一

    An army, which liberticide and prey

    Makes as a two-edged sword to all who wield一

    Golden and sanguine laws Which tempt and slay一

    Religion Christless, Godless一a book sealed;

    A Senate一Time's worst statute unrepealed一

    Are graves, from which a glorious Phantom may

    Burst, illumine our tempestuous day.

    英伦:一八一九年

    余光中

    又狂又盲,众所鄙视的垂死老王——

    王子王孙,愚蠢世系的剩渣残滓,

    在国人腾笑下流过——污源的浊浆;

    当朝当政,都无视,无情,更无知,

    像水蛭一般吸牢在衰世的身上,

    终会矇矇然带血落下,无须鞭笞;

    百姓在荒地废田上被饿死,杀死——

    摧残自由,且强掳横掠的军队

    已沦为一把双刃剑,任挥者是谁;

    法律则拜金而嗜血,诱民以死罪;

    宗教无基督也无神——闭上了圣经;

    更有上议院——不废千古的恶律——

    从这些墓里,终会有光辉的巨灵

    一跃而出,来照明这满天风雨。

    余光中的译文中自带中文流畅的韵律美,脱离了英文的格律束缚。既有西文的骨感,又有汉语之精髓;既遵循原文,又有所创作,令人读来叹服。


    这篇文章来的有点晚了,sorry 

    o(︶︿︶)o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余光中先生病逝,他的《乡愁》留在了每个人的心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cce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