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屠同学是一个特殊学生,身体残疾,脑瘫,且行动不便。他是我校送教上门的对象,平时由外婆在家管理。
9月1日开学,上午9:00,外婆背着他来校,要求跟正常孩子一样跟读我们一年级,她自己全程陪同。虽然去年我在送教上门的时候她向我提起过,但是真的看到祖孙俩在校园里,我还是比较震惊并且第一时间想到了拒绝。
外婆的理由很简单:钱是挣不完的,给他读点书、认点字,不然以后会怪他们的。理由朴素而自然。学校拒绝的理由也很多,比如安全、纪律,还有对其他学生的影响。
谈话陷入了僵局,外婆还在不断重复着她的要求,我也在脑海中寻找拒绝的理由,或者折中的方法,比如每周来校一两次。旁边的申屠同学偶尔很吃力的来一句“找一个壁噶头让我读书”,我的心一点点柔软,我的对教育的理念一点点回归,不多时,我就同意了,并安排好他的老师和班级。
上午10点,开学报到情况汇总会上,我就与老师们分享了对此事的想法,提出了“理念与行动的距离”这个观点。
我是从自我批评开始的。
在这之前,我在很多场合,包括简书里,都讲到了“不负乡亲不负卿”、“办一所温暖的有质量的农村小学”“差生辅导,类似于在田埂上的种子”等,理念已经有了,可是行动了,辜负了淳朴的乡亲,没有温暖可言。我相信理念和行动是应该有点距离,但是这个距离不能太离谱。要有身体力行的意识,要有“虽心不能至,但身实践之”的勇气和担当。什么是情怀,我不敢定义。但是我知道,当你把这样的孩子拒绝在校门外,当你把成绩差的转校生拒绝在校门外,当你把外来的民工弱势学生拒绝在校门外,教育的情怀就会离你越来越远。
接下去我谈到了质量。每个老师都有质量意识,这是理念。问题是为了提高质量我们的行动在哪里?我们有没有具体的辅导差生提高后30%的行动方案,并且一如既往地落实在行动中?我们有没有针对个案进行研究过?
答案可能是没有。我们有过抱怨和指责,可是面对现实我们需要行动。荀子说“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今年,不仅是学校层面,教师个人层面也要有可操作的辅导后30%的行动方案,让“不落下一个孩子”“人即人才”的理念落地。不要因为今天累了就得过且过,或者明天心情不好不批作业,“让行动慢慢靠近理念”,这是我们大家一起共勉的目标。
回到申屠同学的这个案例上来。外婆背着他,放弃自己的时间和工作陪读,我们的老师要有悲悯情怀,让他开心地学,并且学有所成,底线要求是认识几个常见的汉字和会简单的日常交流,让他体验学习的快乐和作为人的尊严。
补充:(理念和行动确实存在差距,申屠同学的外婆也这样。昨天据理力争要求陪读,今天学校没有看到他们祖孙俩,也许是下雨,也许是其他事情耽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