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08周六晴D8
“志道乐学·国学经典”D516
《庄子》外篇 刻意
二
【原文】
故曰,夫恬惔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
故曰,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惔矣。平易恬惔,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故曰,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追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去知与故,循天之理。故无天灾,无物累,无人非,无鬼责。其生若浮,其死苦休。不思虑,不豫谋。光矣而不燿,信矣而不期。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神纯粹[1],其魂不罢。虚无恬淡,乃合天德。
故曰,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德之失。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一而不变,静之至也;无所于忤,虚之至也;不与物交,惔之至也。无所于逆,粹之至也。
故曰,形劳而不休则弊[2],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3],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
故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惔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
【注释】
[1]纯粹:纯净不掺杂。[2]弊:疲惫,困乏。[3]郁闭:滞留,郁积。
【译文】
所以说,恬淡寂漠、虚空无为,这是天地的准则和道德的根本。
所以说,圣人息心于恬淡虚无的境界,遇到艰难险阻能够化险为夷,然后就能心境恬淡。安稳恬淡,那么忧患不能进入内心,邪气不能侵袭肌体,因而他们的德行完整而内心世界不受亏损。
所以说,圣人在世时能够顺应天理行事,死去了就像万物蜕然变化一样而无挂念;平静时跟阴气一样宁寂,运动时又跟阳气一道波动。不做幸福的先导,也不为祸患的起始,受到外界感动而后才有应和,受到压力而后采取行动,迫不得已而后兴起。抛弃智巧与事故,遵循自然的常规。因而没有自然的灾害,没有外物的牵累,没有旁人的非议,没有鬼神的责难。生时如同漂浮的泡沫,死后看做疲劳后的休息。不假思索、考虑,也不预先谋划。明亮而不耀眼,守信而不要求必定兑现。睡觉时不做梦,醒来时没有忧愁,其精神纯净不参杂,故不疲劳。虚无恬淡,就与自然之德性相合。
所以说,悲哀和欢乐,都是违背纯真本性的邪恶表现;喜悦和愤怒,都是大道的罪过,喜好和憎恶乃是忘却真性的过失。因此内心不忧不乐,是德行的最高境界;持守专一而没有变化,是寂静的最高境界;不与任何外物相抵触,是虚豁的最高境界;不跟外物交往,是保持恬淡的最高境界;不与任何事物相违逆,是精粹的最高境界。
所以说,形体劳累而不休息那么就会疲乏不堪,精力运用而不停歇就会使元气劳损,元气劳损就会精力枯竭。水的本性,不混杂就会清澈,不搅动就会平静,停滞不流动也就不会清澈,这是自然本质的现象。
所以说,纯净精粹而不混杂,虚静专一而不随物改变,恬淡而又无为,顺应天理而运行,这就是养神的道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