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7797185/da0b072a470b57b7.jpg)
我们常常把“做事需三思”挂在嘴边,将其视作一个常识。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究竟怎么“思”,“思”多少才算是“三思”呢?就如《论语》中也曾提及“再,斯可矣”。我们都曾有考试的经验,知道有些“粗心”犯错,花再多的时间自我检查都难看出来。而生活中,很多时候对一件事思考了三五天,还是会根据最初的第一印象做选择。在这一节,我们讨论几条关于思考的规律,如定见法则,摩斯克定理,关注后果定律等。
1 摩斯克定理。我们听到的第一个建议,往往不是最好的建议。这一条其实粗略地视作“需要三思”即可。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三思”并不是对同一件事情进行多次思考。而是要换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这个“角度”,可以有很多。
同一个思路多次思考,并不一定带来更成熟的内容。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思考,也只是一种根据以往经验和自己的喜好得出的一种“感觉”。对于我们习惯的思维方式来说,这并不是什么“费时”的步骤和值得反复验算的过程。就像面对类似款式的两个东西,第一时间就能反应过来更喜欢哪个。如果第一时间反应不过来,那可能就是没有能力辨别其高下,再花更多的时间也不会改善结果。
因此,要“再思”或是“三思”,一定不是第一个思路再走一遍,而是寻找另一种思路。在摩斯克定理中,就体现为不同人的建议。不同人的建议,与同一个人思考多次,或是做更长时间的观察调研不一样,不同的人可能会从完全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我们常见的做事理由有基于利益、基于道义、基于风险、基于喜好、基于长远规划、基于自身优势等不同的思维角度。因此,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并寻找基于不同理由的意见,可以作为“再三思考”。
1-2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三思”的观念和定律,难点不是在于找到不同思路的意见,而是如何愿意接纳其他意见,也就是如何认识到第一条建议是有局限的。因为现实中,“第一条”建议往往来自于我们自己。人们都习惯于认为自己的观念是更加正确的,指出别人的缺点往往很容易,指出自己的抽象的、长期的缺点也不难,但是时时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就并不简单了。特别是遇到明确反对自己的意见时,两种矛盾的意见如何“结合”就更加困难。有时还是需要自己完成“三思”,寻找不同角度,而非让别人提供多个可能无法融合的意见。
2 定见法则。曾有一本叫作《定见》的畅销书,给予人们一些预测未来的建议,也可以视作不同的思考角度和注意点,一共11条。在这里节选几条。
2-1变化的大部分事物都有章可循。要关注统计数据。“统计数据”是我们生活中有些缺乏的思考维度。人们在简单的日常生活中更喜欢依赖自我的过往经验,有些可能是巧合,不具有普遍意义。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体差异,因此自己的经验也不可忽视,这是人天生就会的,不需要另外强调。而关注“统计数据”,就更加客观且全面。经济学家通过统计数据来预测和判断庞大经济体的运行,这不是个人感受能够做到的。而判断自己所在市场、行业、专业的发展方向、前景等,也可以充分利用统计数据来弥补个人经验的不足。只是,这需要一些专业知识。
楼下有条小吃街,其中有几家店可以长期屹立不倒,并且越做越大。而有几个店铺却总是换商家,而且关门转让都特别快。其中几家商家开店的瞬间,周围人就知道它开不久。店家但凡愿意多问问同街的其他商铺,花一整天时间看看路上的人来人往,也不至于差得太离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