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对我说,“你儿子现在文静得像个姑娘”。自己很清楚孩子在重蹈我的“覆辙”,又一个怀惴完美主义执念的灵魂,被现实世界与自己的理想相去甚远的落差震惊得缓缓微闭心灵。
这是很多天真聒噪、活泼阳光的少年,长大后却逐渐走向缄默去规避不适感的法门,冷眼静观社会的历程是必经的反思式蛰伏,无须担忧,坦然静候毛毛虫褪去茧蛹的时刻。
我小时候很讨厌话太多的人,因为经常有巧舌如簧的算命先生、江湖郎中、推销员之流走村串户掏取大家窘迫的荷包,我将他们归为另类,老师说算命是骗人的迷信。老子倡导大智若愚,《论语》劝勉“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意为: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人一生,就是修口修心的过程。嘴有多松,命有多苦。话少必然祸少,早早发现了内向的优势,它能让自己保留心理能量与真气,用于感兴趣并有意义的事项上。我们对信息的摄取需有效率,如同鲸鱼吞噬海水,过滤出食物。同乏味的话匣子在一起如遭遇沙尘暴,会被满肚子负能量的零零碎碎淹没。刚参加工作时,我曾惊叹的望着别人絮絮叨叨的嘴巴而疑惑不解——那里有悬河泻水般的无聊言辞与信息掉落,“糟践”别人时间的演讲者对自己话题的狭隘与乏味不会歉疚,这时,我必须佩服他们的勇敢无畏。
几十年来,自己最终承认——别去追求理智而高效的精彩讲话,庸常与无聊才是人生的常态,关于七零八碎的家长里短,应该是世界的真实图像,理想的事物弥足珍贵,只要保全自己心中的世界不被挤压变形就够了。
自认为口齿伶俐者总刻板以为沉默寡言者是傻瓜、胆小鬼,但有理不在声高。我很认同马克吐温的一句话:“即使闭嘴看起来像个傻瓜,也比开口让人家确定你就是个傻瓜来的强。”我时常说服不了别人,不是理穷,而是很快发现,向一个思维境遇不同的人解释纯属浪费时间,否则大概率会令别人不自在。不习惯毫无礼数的争抢大众场合的话语权,哪怕局面已乱成一锅粥。但打断一贯脾气好且话少者的话题,别人不会有很大心理负担,每当此刻,我在内心会哑然失笑。学会倾听,是一种修养与智慧,倾听是学习的好方法。英国学者罗素在家里的时候保持缄默,免得被看作疯子,但在剑桥和志趣相投的朋友交往,他不存在羞怯。以前,别人的印象,我是茶壶里煮饺子——有东西倒不出。
自忖,他们看走眼了,话少,这是刻意为之,只是丧失了表达的欲望,每人喜爱的闲谈话题与食性一般各异。自己心中的意念想抒发如烹小鲜,只要松掉修身的二根绳索——完美主义及谦恭,饺子随意倒。话多话少,只是修养理念与意愿有别,无关乎能力,未影响与外界的重要信息交流。按自己的进程去淡然生活,静下心来体味与享受这个世界比什么都重要。
安宁是主宰自我,控制表现欲的伊始,烟花为赚取别人的眼光而炫耀,代价是自我燃爆。话多,哪有时间去理性、深入的思考与构建自己的世界。而思考,是一切行动正确的依靠。漫画家蔡志忠在深入思考时,会很长时间关门、禁语甚至断食。我相信叔本华说的,“人生最大的智慧就是沉默寡言”。言语是生命河流的水声,水流欢快激越的起源于山涧,我最终选择作那条在地下奔突的暗流,
毋庸担心垃圾污物倾倒进敞露的河水,省却河面飞溅耀眼的浪花点缀,掩蔽哗哗腾涌地喧闹声浪,自己只需谨记——前方的出口必是自在的星辰大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