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定会很好

作者: 小小尘埃8 | 来源:发表于2020-08-06 18:40 被阅读0次
    图片源自网络

    读什么教辅资料,都不如研读教材。

    今日和儿子一起学习了一则童话故事《那一定会很好》,真是觉得选入教材的的确是精品,值得我们好好读一读,好好想一想。这篇文章记录了我和儿子谈话式的学习过程,我觉得很珍贵,它也给我今后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思考和启发。

    课文原文如下:

    那一定会很好

    种子被泥土紧紧地包裹着,它不得不把身体缩成一团。“这真难受。”种子想,“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

    种子一边想一边努力生长,过了些日子,它长出细细的根、茎,和两片小叶子,钻出地面,站在阳光下。

    过了很多个日子,它长成了一棵高大的树。

    高大的树能看到很远的地方,它看见人和动物在山路上走来走去,跑来跑去。“要是能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会很好。”树这么想着。

    一天,一个农夫背了锯子和斧子来到小树林。这棵树的树叶向着农夫哗哗哗地拂动起来,农夫把树砍倒了。

    农夫把树拖到自家院子里,花了好些日子,做成了一辆手推车。

    农夫把谷子、土豆……,还有调皮的儿子放在手推车上,推着车在山路上跑来跑去。跑起来的时候,手推车都能听到耳边呼呼的风声,真舒服。 手推车为农夫服务了很多年,它慢慢变老了,跑起来的时候,骨头会吱吱嘎嘎地响。“要是我能停下来,坐着休息一会儿,那一定会很好。”手推车一边这么想着,一边费力地跑来跑去。

    过了些日子,农夫和儿子一起把手推车拆了,用拆下来的旧木料做了把椅子。

    椅子一放又是好多年。“我真是老了。”椅子想,它越来越觉得挺直腰背坐着很吃力,“要是我能躺下,那一定会很好。”

    现在,农夫的儿子也已经长成了真正的农夫,他把坐上去会吱呀摇晃的椅子拆了,锯成小木片,拼成美丽的木地板,铺在了阳台上。

    木地板满意地舒展着身子,躺在阳台上,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舒服极了。它觉得自己又变成了一棵树。

    (统编教材小学三年级上册第9课《那一定会很好》)

    图片源自网络

    我和儿子坐在沙发上,听了三遍朗读之后,我问他。

    “你听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感受,能不能说一说?”​

    “我觉得好奇怪。课文里把大树当成人来写了。”

    “是的。这就是童话。给大树赋予了生命,增添了想象色彩。”

    “作者还真会想。他把大树想成了人。”儿子自言自语说。

    我对儿子的这一理解,非常感兴趣,立马抓住主要信息追问下去。

    “怎么把大树想成人了呢?我倒是希望你能详细说一说?”

    “你看,他从一粒种子开始写,种子想长成一棵大树,他就努力生长。就像我们小孩子一样想长大。后来他长成一棵大树后就像是人的青年,这时候是它最健壮的,变成一辆手推车跑来跑去;后来到中年时期他跑不动了,变成了一把椅子常常坐着,到了老年时期,他坐着也腰酸背痛了,特别希望躺着,老年人就不想运动,只想躺着。你看这是不是像人的一生?”

    图片源自网络

    我心中一阵欣喜,儿子俨然像一个哲学家。我自己还真没有想到这一层。接着我又问

    “那文章结尾为什么写‘它觉得自己又变成了一棵树。’”?

    “生命轮回了呗,这都不知道”

    我尴尬地笑了笑。接着问。

    “那你觉得这则童话在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告诉我们,人的成长有规律,有阶段。到什么阶段就做什么事情,不要违背规律。”

    “文中给我们说种子变成树、变成手推车,变成椅子,变成木地板,这又在干什么呢?”

    “就是说人的每个阶段都是有用的。无论干什么只要有用就可以。”

    儿子说完,不再理会我。跑到一旁看他的小鱼去了。

    利用这个空隙,我迅速翻阅了两则专家的课文解读。在此也做呈现: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大树,被砍伐后做成手推车、椅子、木地板的故事。这篇课文其实是以一粒种子的经历对学生进行奉献教育,让孩子们明白要做一个对别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本文讲述的是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大树,被砍伐后做成手推车、椅子、最后变成木地板的一段生命历程。赞扬了主人公坦然、乐观的心态,凸显了‘心怀美好,享受生命中每一段历程’的积极人生态度。”

    图片源自网络

    专家们的解读当然不存在什么问题,也是满满的正能量。但不知道为何,我觉得儿子的理解更形象生动,更符合他这个年龄段孩子的认识,也更本真,非常宝贵。

    我们老师常常爱犯的错误就是,总是以自己的理解代替成长中孩子的认知。倘若我们能降低姿态、弯下身子,应该能听见孩子最真实、最宝贵的声音。

    现在我坐在电脑前,整理这段文字,回味我们的对话。好精彩的课堂对话,我真为儿子的想法叫好。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是不是该少一些教条,多一些人文的理解和保护,在孩子愿意用他的语言表达的时候,多一些倾听和赞美,尽最大可能保有成长中孩子的一颗淳朴的童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那一定会很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cetd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