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木桑(二胎,大女儿7岁,小女儿4岁)提问:
响应教育局的五项规定,孩子最近放学后都没有课后作业了,我心里有点慌。
孩子目前一年级,之前不愿意写作业,经过半年的陪伴,好不容易养成了写作业的习惯,现在突然又没有作业了。以后会不会又不愿意写作业了?
毕竟,三年级以后,还是要面对作业,那不是又要再来一遍?
图片
苏苏回复
妈妈和孩子之间曾经有过陪作业的痛苦经验,很害怕再经历一次这样的痛苦,这是@木木桑烦恼的根源。
1
如果大家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妈妈担心和害怕的这个痛苦,其实并不在当下,也就是并非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而是在过去(曾经经历过的记忆)以及未来(三年级还会再经历的预测)。
想象一下,如果放下这些记忆和预测的影响,只是关注现在——孩子没有课后作业,回家可以自由安排时间,好多原本想和孩子做的事情,比如好好地一起玩游戏、亲子共读,现在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做了,因此,母女之间不再鸡飞狗跳,而是母慈子孝——是不是就会有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种心情?
当然,如果妈妈并不享受和孩子做这些(玩游戏、亲子共读等等),那又是另一种情形了。妈妈需要更多去觉察和体会的是,“不享受”背后,是因为自己内在的什么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比如,自己一天工作的节奏太快,回家需要单独的时间和空间放松;也可能是,同时带两个孩子心力交瘁,应付不过来,需要家人的支持……
2
同时,还需要澄清一个部分——孩子没有回家作业,不等于没有作业。事实上,五项规定的一个重要精神是,把书面作业前置到学校里完成,所以,对于完成作业这个学习环节,一、二年级的孩子依然在经历,并没有“断档”,因此妈妈也不需要担心,到了三年级,孩子对于做作业这件事,又要从零开始。
看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对《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的解读——
个别地方和学校存在作业功能异化、数量过多、质量不高、育人功能发挥不够等问题;
各地各校要把握作业的育人功能,把作业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必要补充;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后服务时间,指导学生尽量在校完成书面作业,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时间管理能力。
直白一点说,一、二年级孩子不布置回家的书面作业,是对此前作业乱象的亡羊补牢;也是对父母角色混乱的“拨乱反正”——
帮助父母们回归父母本来的角色,照顾好孩子的身体,同时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足矣;
父母无需替代老师,成为孩子作业的监督者,把孩子的学习还给孩子,让孩子为自己负责。
3
然而,父母们一方面为作业减负叫好,一方面仍忍不住内心暗暗担忧和焦虑。
这份担忧和焦虑,确实和整个社会对于教育的焦虑和“内卷”严重有关。
在无法改变大环境的情况下,我会更多邀请父母们陷入焦虑时,多一些往内看自己的部分——
当你因为孩子没有作业而感到心慌时,是否因为你的内在产生了强烈的不安全感?
这份不安全感,真的是因为孩子产生的吗?抑或,在你的生命里,它一直都如影随行?
为什么孩子不写作业,父母焦虑;没有作业,父母也焦虑?
或许,著名心理学家曾奇峰从精神分析角度做出的诠释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在象征层面,教科书的狭小范围像一个牢笼,可以把孩子关在里面,父母就不会有被抛弃的焦虑了;
教科书外的知识,像大海一样辽阔,会激活父母觉得孩子一去不复返的焦虑。
在他看来,广义的学习是学习任何东西,尤其是学习如何跟人打交道。
遗憾的是,大部分父母都在做着“绑定孩子”以满足自己安全感的选择,一旦孩子有所偏颇,便陷入巨大焦虑。
他们避而不见的是在这份焦虑背后隐藏着的,有关分离与被遗弃的恐惧。
而这个恐惧,多与父母自己的早年经历有关。
妈妈反馈
孩子没有作业
妈妈就只需要单纯地当妈妈
做妈妈该做的事情
听苏苏老师这么一说
豁然开朗,轻松许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