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佛陀的弟子应该要观察「五蕴」。不管是过去、未来或现在的;内在、外在的;粗糙、微细的;丑陋、美丽的;远的、近的,只要内心对其有「抓取的潜在力」,都是禅修中了知的对象。只要是「自我感」获取食物的来源,都应该要了解、观察。
一,「五蕴」的定义
「蕴」有「积聚」的意思。每一个蕴都由很多细腻的活动组成。讲解五蕴,并不是为了解释众生由甚么元素组合,而是为了帮助我们将注意力导向「动作的层次」,从而解脱对活动的依附和参与。
「色」:跟身体有关的经验。如:坐姿的触感;身体膨胀收缩;能量网的活跃。
「受」:心接触境界时的愉悦感/舒适感、不愉悦感/不舒适感、中性的感觉。
「想」:分别、认知、诠释、意义赋予等。
「行」:(1)动机、意志(包含惯性、潜力)(2)所有的内心活动(所有内心活动的促发、维持都有意志的参与。
「识」:觉知、觉察。如:对于视觉经验的觉知、听觉经验的觉知…嗅觉…味觉…触觉…乃至对于内心经验的觉知
二,严格来说五蕴都是「行」
「色蕴」是「行」:跟身体有关的经验,都是通过「意志」而造塑、维持。
「受蕴」是「行」:「意志」必须参与在舒适感、不舒适感、中性感之中,「受蕴」才成为对自体有意义的经验。
「想蕴」是「行」:「意象」、「区隔」等,都通过「意志」而造塑、维持。
「行蕴」是「行」:「启动心」「用力」「活动贯彻」就是「意志」在造塑、维持、参与。
「识蕴」是「行」:「觉察功能」通过「意志力所灌注」的「注意力」的支持,才能起作用。
三,五取蕴
1,心吃东西的方式
2,寻觅食物的所在
3,「反被食物吞没、驱逼」的状态
例如,「色取蕴」,就是:
1)以肉体的经验而喜贪、安逸、建立自我感的活动状态;
2)以肉体的经验,作为喜贪、安逸、建立自我感的对象;
3)心被肉体的经验吞没、驱逼。
「识取蕴」,就是:
1)以觉知的功能而喜贪、安逸、建立自我感,这种活动状态;
2)以觉知的功能,作为喜贪、安逸、建立自我感的对象;
3)心被觉知功能的经验吞没、驱逼。
四,身心的食物
「受蕴」,就是「因捕获食物,而感受愉悦;因未能补获食物,而感受不舒畅」;
「想蕴」,就是「评估、辨识环境中甚么是食物」;
「行蕴」,就是「盘算、猎捕、处理、吞食、消化、排泄食物」;
「识蕴」,就是「察觉猎物,将注意力调焦到猎物」(所谓「行缘识」)。
五,五蕴的洪流
「五蕴」只是依循着自己的个性、因缘、法则在推进,彻头彻尾的「无常、苦、非我」,具有会死亡的特质。 被五蕴绑架了的命运,也是彻头彻尾的「无常、苦、非我」。栓系于五蕴的心不得自在,像是狗被栓于柱子。陷溺在五蕴洪流中,盲目的习惯性将自己吹向不可测的境地,做出不可测的决定。
佛陀被称为「觉者」,并不是因为懂了「非空非有、真空妙有」的实相玄理,而是对于五蕴洪流,「怖悚警醒」、「甘愿厌离/脱离迷想」、「吐尽饥渴/离欲」、「灭/停止纠缠/苦迫止息」。
涅盘是超越一切压迫的「不死境」。要脱离死亡,就要断除「对生死、活动现象的痴迷、上瘾」。虽然涅盘的体验是「不来不去、来去活动的止息」,涅盘却是在「舍此趋彼」的活动机转才能达至。而「厌离心」正是「舍此趋彼」的行为促因。「厌离心」的目的:
(1)摆脱心对于贪欲对象的迷想、饥渴感(2)觉醒到「攫取快乐方式」的负担、副作用、和压迫
当「爱」的连系斩断,心不以五蕴为落脚处,不随「经验之流」而漂泊。被释放出来的心,不花力气与任何对象维持关系,彻底的自由。这是一个「不透过建构动作来换取结果」的境界,「无为」;「无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