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情绪的两面性 情绪控制行为
第六七章,作者和他的伙伴们实验研究测试了,同一群人群在兴奋情绪和平常情绪的两种不同状态下,对待同样的事情的反应。实验的结果有很明显的差异。研究表明,人们无法了解自己在另一种情感状态下的思想行为,而且经验似乎也无法改善这一情形。可能一点儿也不知道自己会表现得如何狂野,因为当人们在一种状态下试图预测自己在另一种状态下的行为时,很可能出错。
而,当我们的非理性自我在一个我们自认为熟悉,实际上却并不熟悉的情绪领域里活动起来时,可能连自己都不能真正了解,那就不太可能预测我们自己在“失去理智”——盛怒、饥饿、惊恐状态中如何作为了,此时,想要理智地行动的办法也是有点难以想到。
在一种情绪状态中观察另一种状态是困难的,而为了做出明智的决定,我们需要对可能的经历亲身体验一下,对可能的某种情绪状态有所了解。学会如何弥合这一差距,对生活中的重要决策非常重要。可能需要反思。我们可能是多个自我的组合体。尽管我们无法让头脑中的理性的一面完全认识非理性的力量,但是只要认识到我们被激情控制时容易做出错误决定,或许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帮助我们看清自己身上的海德先生,并把这种知识应用在日常活动中。
英文“procrastination”(拖沓)一词来自拉丁文。“pro”意为“向,到”;“cras”意为“明天”,合起来,就是“明天再说”。归根结底,它与非理性情绪是同一性质的问题,只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我们发誓要存钱,那是在清醒状态下做出的决定;我们决定要锻炼并注意饮食,同样是在清醒状态下做出的自我承诺。但是到了馋得流口水的时候,情形就不同了;为了眼前的满足而放弃长远的目标,这就是拖沓。
拖沓问题人皆有之,那些认识到并承认自己弱点的人能够更好地利用设计好的工具帮助自己战胜它。破釜沉舟,帮助自己战胜拖沓,这与日常生活有很大关系。抵御诱惑、灌输自制意识是人类总体的目标,一再失败、少有成功则是我们很多苦难的来源之一。我们仍会看到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无法达到我们的长远目标——因为缺乏破釜沉舟的决心,我们在诱惑面前一触即溃。
一个明显的结论是,如果有专制的“外部声音”发出命令,我们多数人会立正倾听。而很好的办法似乎是给人以自设底线的机会,选择他们喜欢的行动路径。底线是什么?我们在自我控制上有困难,这种困难与即时满足及延后满足有关——这是明摆着的事实。但同时,我们面临的每个问题又都有潜在的自我控制机制。如果我们无法从领到的工资中抽出部分进行储蓄,或许可以让雇主自动帮我们扣除;如果我们没有独自一人定期健身的意志力,就可以考虑和朋友们搭伴安排锻炼时间。有很多可以使我们实现自我控制的工具,能帮助我们实现自己的愿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