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了适当的机会,很多平日里诚实的人也会作弊。我们发现,多数人都会作弊,但作弊的程度不高。在诱惑下作弊,作弊的程度并不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高,这可能与害怕被发现有直接关联。
2. “什么是诚实”这个问题,伟大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有一个脍炙人口的回答:“大自然在为社会创造人类的同时赋予了他两种本质欲望,一种是取悦他的同类,另一种是不愿意得罪他的同类。大自然教导他对同类的幸福感到愉悦,对同类的不幸感到痛苦。”对此他补充说:“多数人的成功……多数情况下要依靠他们的邻居和同伴的帮助与善意,而帮助和善意在没有被人所接受的情况下是难以获得的。因此,‘凡事诚实为上’这句古老的谚语,在这种情况下,是千真万确的。”
亚当·斯密的理论仍可以引出一个不那么光明的结论:既然人们会把成本—收益分析法应用于诚实的行为中,他们就可能同样会把成本—收益分析法应用于不诚实的行为中。根据他的观点,人们只会在对他们有用(包括取悦别人的欲望)的情况下诚实。另外一些人的意见,他们认为,诚实是某种更伟大的东西—它在几乎任何一种社会里都被认为是高尚的美德。
弗洛伊德则认为,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把社会美德内化了。这种内化引导我们发展到超我境界。一般来说,当我们的所作所为符合社会伦理时,超我就感到愉悦;否则就会感到不快。因此我们早上4点钟遇到红灯也会停车,即使我们知道附近并没有人;这些行为刺激我们大脑中的奖赏中心——伏隔核和尾状核,使我们获得满足感。
我们的确看重诚实,想做诚实的人。但问题在于,我们内心的诚实尺度只有在考虑重大越轨行为时才被激活,例如,决定是否要把会议室里一整盒钢笔据为己之时。在面临细微的越轨行为时,例如拿走一两支钢笔,我们甚至不会去想这点儿琐事与诚实有什么关联,因而我们的超我仍然在沉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