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父母都是非常爱孩子的,希望孩子能避免犯错误,能尽可能少地受挫折,能成长得健康、幸福、成功。为了这个目标,父母决定承担起培养孩子的重任,让孩子在自己的呵护和养育下顺利成长。
父母除了要细化这一目标、理清战略性目标和现实性目标的差异后,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我扮演了什么角色?”“爸爸和妈妈的角色意味着什么?”“我的教育者角色和学校有什么不同?”
首先,每个父母的角色一定是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改变的。如果把成长比喻成一场足球赛,无论父母愿意或不愿意,都会经历这样的角色变化:在孩子刚出生到3岁以前,父母更像守门员,帮孩子抵挡各种飞来的球,守住健康的大门,这个时候孩子很听话,还没有自己扑球的能力;到孩子上了幼儿园、小学低年级,父母更像是一位教练,已经没有资格上场踢球了,要靠孩子自己,所以父母更多地是给予孩子指导和引领;而到了孩子上小学高年级或上初中时,父母更像是啦啦队员,指导和引领孩子都不太爱听了,只能做啦啦队员,在一旁鼓劲欢呼,而且时刻面临被年轻的啦啦队员替换的危险,因为那个时候孩子更在乎的是同伴的肯定;而到了孩子上高中,进入青春期后期时,父母只能做场内观众了,如果关系不好,可能连做观众的资格都没有,只能做场外观察员,很多信息依靠场内人员来传递。
之前,我们分析了孩子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好的父母要学会跟随孩子的成长节奏,把握好自己在不同阶段所扮演的三种主要角色:引领者、陪伴者和跟随者。
引领者是指在孩子小时候,父母要以身作则教会孩子最基本的社会规则和社会礼仪,同时帮助孩子建立自救和自助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当然也需要陪伴和跟随孩子,但是引领起主要作用,引领孩子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引领孩子从弱小变得强大。
陪伴者是指在孩子小学和初中早期阶段,父母不再是权威型的指导员,更主要的角色是陪伴孩子成长,听听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处理问题,陪伴他们一起承担责任和享受好处。孩子是处理事情的主角和指挥官,父母是配合者。
跟随者是指在孩子上高中以后,或者青春期结束的时候,父母开始更信任孩子,跟随孩子的节奏来生活,当孩子不需要的时候,就在一旁等待。因为那个时候,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观点和行为处事方式,他们的世界和父母接触的世界很不一样,父母只有放下权威的架子,愿意向孩子学习,愿意跟随他们进入他们的世界,融入他们的世界,用他们的视角看待问题,孩子才会愿意跟父母交流,才会更多地接受父母的意见。
在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都在扮演引领者、陪伴者和跟随者的角色,但在孩子的不同成长时期,占主导的角色是不同的。父母只有处理好这种角色转变,和孩子的沟通才能顺畅。
除了在孩子的不同年龄段父母扮演的角色不同,爸爸的角色和妈妈的角色也是不同的。以前,中国文化中有“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之说,这其实是一种民间智慧的结晶。弗洛姆在谈到爱的艺术时,强调孩子既需要无条件的爱,也需要有条件的爱,因此,家庭中应该有人扮演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的角色,接纳孩子,也要有人扮演给予孩子有条件的爱的角色,要求孩子表现好才能得到肯定。父母双方可以有角色分工或者自然取向。
此外,家庭中需要有人提供物质支持,有人提供情感支持。在传统家庭中,基本上是爸爸提供物质支持,妈妈提供情感支持。而在现代家庭中,这种分工可以互换,也可以由双方共同承担,这也是父母的角色。我比较反对“丧偶式育儿”概念的泛化,一个提供物质支持但较少提供情感支持的父亲被看作“缺失”的,这是不公平的,因为物质支持也是父母角色的一部分。父母双方应该花时间理性地探讨一下角色分工,以及各自不同的角色期待。
最后,学校和家庭的角色也是不同的。老师承担的是集体生活中的规则教育,而父母承担的更多是个性教育;老师会有选拔人才的立场,但父母是对孩子的基本行为规范进行培养;老师必然会关注孩子当下的学业,但父母应该更关注孩子持续的品德素养发展;老师和孩子的情感互动要求低,但父母和孩子的情感互动要求高……老师的角色和父母的角色虽然有重合的部分,但差别是很大的。
因此,千万不要一上小学,妈妈就不见了,多了很多老师,这对孩子来说太悲惨了,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父母的角度很多时候和老师是一致的,但是也有很多时候和老师是不同的。对此,父母需要进行认真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