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因为您的衬托,才看出陶渊明的诗真好,相似作品如何分辨优劣?

因为您的衬托,才看出陶渊明的诗真好,相似作品如何分辨优劣?

作者: 老街味道 | 来源:发表于2021-09-27 08:24 被阅读0次

    前言

    一首诗写得好不好,或者说两首诗相比哪一首更好一点,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太容易分辨。

    在宋人范温《潜溪诗眼》中,作者赠人一双慧眼,帮助读者分析了很相似的两句诗。从中可知,古人是如何分辨诗歌高低优劣的。

    一、 因有君诗,乃见陶之工

    《贫士诗》云:"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近一名士作诗云:"九十行带索,荣公老无依。"余谓之曰:〔"陶诗本非警策,因有君诗,乃见陶之工。"《潜溪诗眼》

    陶渊明的《贫士诗》中有句云:"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最近一位名士作诗云:"九十行带索,荣公老无依。"

    范温说,陶渊明的这两句诗,本来不算什么佳句,但是因为这个哥们的两句诗,可以对比出陶公的这两句诗真好。

    或讥余贵耳贱目,使错举两联,人多不能辨其孰为陶,孰為今詩也。《潜溪诗眼》

    范温继续说,可能会有人讥笑我人云亦云(相信别人传说,不重视眼前事实)。这两联放在大家的眼前,大多数人无法分辨哪个是今人所写,哪个是陶渊明所写。

    范温的今诗,也是北宋时期的今诗。他说即使是北宋当时的人,也未必能分辨出来。

    但是,范温不但能分辨,而且很自信地笑话名士“因有君诗,乃见陶之工。"

    为什么这样说呢?

    二、谁是荣公

    了解这两联诗的区别,必须了解荣公怎么回事。

    荣公,叫作荣启期,典出《列子·天瑞》:

    孔子游于太山, 见荣启期行乎郕之野,鹿裘带索,鼓琴而歌。孔子问曰:‘先生所以乐,何也?’

    对曰:‘吾乐甚多,天生万物,唯人为贵。而吾得为人,是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 吾既得为男矣,是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是三乐也。贫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终也,处常得终,当何忧哉?’

    孔子曰:‘善乎! 能自宽者也。’《列子·天瑞》

    看完这一段,知道”九十行带索“来自于”鹿裘带索“、”吾既已行年九十矣“两句。

    荣公自称“贫者”,是个快乐的穷老头。但是他九十岁了,却穿着兽皮系着麻绳,看上去衣服粗陋,似乎没有人供养 。

    所以名士作诗云:"九十行带索,荣公老无依。”

    正是“荣公老无依”这五个字,被范温批评。

    三、五字皆贅也

    范温之所以说”因有君诗,乃见陶之工“,就是因为“荣公老无依”这五个字,范温的评价是:

    五字皆赘也。

    九十行带索,本就是陶渊明的句子。后面五个字”荣公老无依“是名士的原创,但是范温说这句完全是废话。范温解释说:

    則為解曰: 榮啟期事近出列子,不言榮公可知;九十,則老可知;行帶索,則無依可知;五字皆贅也。《潜溪诗眼》

    首先,荣公的故事出自《列子 》,对于北宋的读书人来说并不陌生。只要看到”九十行带索“,就知道是说荣公 。因此,荣公二字,不必提起。

    其次,上句的”九十“二字表示年纪,所以”老“这个字也是废话。再次,”行帶索“,腰上拴着草绳子,如此穷困,自然老而”无依“。

    所以,"九十行带索,荣公老无依”中,第二句的五个字是重复的废话。

    四、陶渊明为什么好?

    陶渊明为什么好?范温说:

    若渊明意谓:至于九十,犹不免行而带索,则自少壮至于长老,其饥寒艰苦宜如此,穷士之所以可深悲也。此所谓“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古人文章,必不虚设耳。《潜溪诗眼》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出自《论语·子路》。意思是: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陶渊明的两句诗不是随随便便写的。"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上句说穷困的老头九十岁还以绳为带(当然有老而无依的意思了),下句说如今的饥寒更甚于壮年。

    两句诗各有其意,好比下围棋,步步紧逼,不出废棋。即范温说的:“古人文章,必不虚设耳。”

    结束语

    诗歌短小,每一句最好都有独立的含义,不要说废话,不要重复表达一个意思。例如李白的《赠孟浩然》中间四句意义很相似,因此受到过前人的质疑。

    今天说的这个故事,有点类似于前几天说的“十月寒”。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那篇文章。

    @老街味道

    古人作诗,为何强调,不要用“十月寒”这三个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因为您的衬托,才看出陶渊明的诗真好,相似作品如何分辨优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clhn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