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完机构的事,就把精力放在了入学上。五一的时候,儿子跟爸爸回奶奶家,和村里小学的老师聊过后决定不等九月开学现在就去跟班适应。
我们已搬回到自己家,从家里到奶奶家大概十公里,没有公交车,区县间有一趟小巴车,发车时间晚,我们只能租车。村里人帮我们联系早上去接孩子们到迎新街上幼儿园的车,很顺利地租到一辆面包车。早晨六点半,我们从家属区大门口坐车回奶奶家,晚上六点半坐车返回家。
儿子一定很喜欢去上学,每天早晨一喊:“起床上学了”。他马上就睁开眼坐起来穿衣服。我预想的起床困难等状况完全没有出现。去学校后,我跟他坐同一张桌子听课。我们对他学知识这件事是没有要求的,只是希望他能先在普通孩子的集体里学会遵守纪律,跟随别人。进而努力使他发展主动关注外界,主动学习的能力。所以上课时,尤其数学课上,我们会给他带些能吸引他,让他安静呆着的书或者小物件。语文课的话,他会主动跟着听。当时候很多村里的孩子随着在外务工的父母到市里居住上学了。留在村里生活的人不多。那个农村小学是附近三个村的中心校,学生也不多。每个年级一个班,最多的班级有二十人,我们在的班有十一人。除了年轻的女校长是幼师毕业后被任命来的,其他老师都是原先民办教师转的,不是邻居就是亲戚,同学的家人也都是熟识的左邻右舍。最初学校里有些同学对这个不一样的同学充满了好奇,课后常常有别的班的孩子们过来观察,我都会跟他们解释,几天后,大家都接受了他。所以,一开始我们没有遇到排斥和歧视,反而是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格外关照。每天都会有孩子们主动找儿子玩,还有高年级的男孩子在课后来带他去玩。有个五年级的男孩子,不知怎么吸引了儿子,他每节课间休息都要去找哥哥,甚至有几次放学后都要跟着哥哥回去而不管我了。
除了跟不上文化课,集体活动还是能跟着的,在我的协助下,他可以愉快地参加。明显地我们能感觉到他很喜欢这个环境。
学校里校舍和教学设施很简陋,差不多是我记忆中八十年代时的学校环境,孩子们没有城市里学生的繁重课业压力,大概正是这样质朴的环境让人们保有宽和的心态,我们才有了这样一段终生难忘的体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