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性研究也被译为“质的研究”、“质化研究”、“定质研究”在我国人类学界通常被称为“文化人类学方法”,在社会学界通常被称为“定性研究”。在现代社会调查方法这一门课的后面几个课时,我学习了质性研究的相关内容。质性研究要求研究者亲自进入实地开展实征研究,在对研究对象进行解释时提供自己的一手资料,强调的是实地调查、一手资料。
在这门课中我们即学习了“量的研究”又学习了“质的研究”,我们从“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的区别看“质的研究”的定义。由于指导思想和操作手段上的差异,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所关注的焦点各有不同,分别使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事物的侧面进行探究。总的来说,与量的研究相比,质的研究是通过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对事物进行深入、细致、长期的体验,然后对事物的“质”得到一个比较全面的解释性理解。质的研究强调尽可能在自然情境下收集原始资料。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各有其优势和弱点。一般来说,量的方法比较适合宏观层面对事物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和预测;而质的研究比较适合在微观层面对个别事物进行细致、动态的描述和分析。量的研究证实的是有关社会现象的平均情况,因而对抽样总体具有代表性;而质的研究擅长对特殊现象进行探讨,以求发现问题或提出新的看问题的视角。量的研究将事物在某一时刻凝固起来,然后进行数量上的计算;而质的研究使用语言和图表作为表述的手段,在时间的流动中追踪事件的变化过程。量的研究者从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出发,收集数据对其进行验证;而质的研究强调从当事人的角度了解他们的看法,注意他们的心理状态和意义构建。量的研究极力排除研究者本人对研究的影响,尽量做到价值中立;而质的研究十分研究者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要求研究者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不断的反思。[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这是对质的研究本身的一种定义,而不是一个“方法论”意义上的定义。如果把这个定义拆分开来就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环境:在自然环境而非人工控制环境中进行研究。2)研究者的角色:研究者本人是研究工具,通过长期深入实地体验生活从事研究,研究者本人的素质对研究的实施非常重要。3)收集资料的方法:采用多种方法,如开放型访谈、参与型和非参与型观察、实物分析等收集资料,一般不使用量表或其他测量工具。4)结论和/或理论的形成方式:归纳法,自上而下在资料的基础上提升出分析类别和理论假设。5)解释的视角:主体间性的角度,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理解后者的行为及其意义解释。6)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互动的关系,在研究中要考虑研究者个人及其与被研究者的关系对研究的影响,要反思有关的伦理道德问题和权利关系。[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 Apple���h|^�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