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声一响猛地惊醒,拿起一看,14:45,还好。
我晕晕沉沉地打开抖音,那个每天直播考研学习的女孩已经又坐在那里背书了。
她的那张樱桃小嘴从早到晚不间断地呢喃,有次我特意听了一会,一句话她念了至少十遍,眼睛随着嘴巴不停地眨动,在努力地思考、回忆,却在十多遍之后挠了挠头,翻开了书本。每重复念一次,仿佛在给自己一次不计前嫌、重新来过的机会,但每一次都没有把握住,那种懊悔、无奈的表情,实在不该在她那张白净的小脸上出现。她看起来是如此单薄的一个人,却有种难以想象的强大和力量。
我关了抖音马上从床上弹起,今天应该是我起得最快的一次,然而比起那个女孩我已经晚学了四十五分钟。我很敬佩这类人的坚持,却实在不想与之竞争。自从决定考研以来,比起感到累,我感到更多的是迷茫。我常和母亲说:“我始终觉得找不到一个信念可以支撑着我考研。”就像电动车没有电瓶,虽然不影响骑行,但却比骑自行车来得还要吃力。(:为什么你就不能是一辆赛车呢?——人生来就是一堆定型的机械零件,有的只能装成自行车,有的却能装成跑车。我还算幸运,至少是个电动车。)没有动力,我却一直强逼着自己挖取动力,还要骗哄着自己哼哧哼哧地往前骑,一定要与赛道上的其他人拼出个结果。
“你们这个年纪就是迷茫的年纪,随波逐流就好了。”母亲常这样回答我的疑惑。“很多的人都不知道他们自己想要什么,那就大家做什么你做什么就好了。”也许我能说出我想要做什么。我想当个老师,可是因为高考差一分没有录到自己心仪的专业而就此改变,有留级一年转专业的机会,我坚决地选择了放弃。母亲说,看吧,还是你不够热爱,你还是没有特别想做的事情,如果你有信念,就算是留级你也要读你自己想读的师范专业,就算是分数线卷上天你也会跨考,但你没有。所以信念不重要。考研也不要妄想一次就能成功,一次不行二次,二次不行三次,三次不行考公、考编......人生就是这样,谁都是。
母亲说的也许对,这是中国世界里的一套生存规则。但这些话有时很极端,仿佛我有用不完的精力,有打不倒的意志,仿佛我只是一只机器人,任意敲打、工作,直至完成任务。如果没有为自己所爱赴汤蹈火的勇气,就活该承受风雨里摇摆的痛苦。可勇气不像是小说里那么随随便便就能拥有和找回,现实世界里,剧情永远比想象中的复杂。就算是想当老师,也是在现实世界里权衡利弊的结果,很多次我看着自己的书本,深深地刨问自己:“你到底在干什么?为什么看起了陶瓷?为什么研究起了墓葬?为什么要选一个只招两人的学校和专业?你到底以后想干什么?你考不上要怎么办?你真的是想考上吗?”很多次我给自己的答案是,也许我不是真的想考上。
也许考不上,我有出国读自己喜欢专业的可能,也许考不上,是对我走错道路的及时扭正。但我又那么地想要考上,无数次强烈地想要考上,却不知道是为什么。也许是为了,面子?
我很焦虑,时而又觉得胜券在握。吃饭的前一秒会很开心,后一秒就会突然想到落榜的画面,整个人没了胃口和心情。就连做梦,都是与考研有关的焦虑和窘迫。失败好像是已经能够看到的结果,成功只是我在为这段时间的努力而找的借口。我是如此像极了自己笔下的人物——他们很少有一个美好的结局,却又不甘、执着,相信百分之一的可能性。就像勇敢调转人生方向盘的方正,面对人生的收费关口,却又不得不得含泪回到现实;就像运气总是差一点的梁良,看着曾经并行的伙伴越飞越高却也越走越远,而两个世界的参差也无法使他真正放弃梦想;也像年轻气盛的罗钟艺,在自尊与观念的影响下选择随波逐流,却在三十岁的时候不再被外界的看法所左右,为只有一次的人生做了勇敢的决定。作者笔下的一句话就能扭转他们的人生,而我的人生,却不知是被谁在操控着这支笔。
![](https://img.haomeiwen.com/i19982400/819edda6d659fbb4.jpg)
兜兜转转一圈,做了无数个美梦,仿佛到头来,摆在人生面前的只有考研、考公这两个选择。时常在想,那些不考研、不考公的同学,他们是怎么打算的?他们的人生是怎样的?只是知道他们在朋友圈里笑得很开心,仿佛从来没有烦恼。
三点到五点,几乎一个下午的时间都“浪费”了。什么时候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才能变成有意义的、不浪费时间的事情?也许等翻过重重高山,越过层层湍流,而我不再是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