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爱 | 之,二篇,是爱还是需求?

爱 | 之,二篇,是爱还是需求?

作者: FanlyLee | 来源:发表于2022-12-06 16:51 被阅读0次

    今年的我们不同于去年的我们,我们爱的人也是如此。时刻在变化的我们若是能继续爱着另一个变化了的人,这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毛姆


    上个月写了“爱”这个话题,有些读者朋友和我反馈,他们很喜欢这样的主题,这是我比较意外的。L小姐书的公众号,不以情感类的温情基调为定位,在我看来,这些都是“内求”的范畴,也一直认为“内求”是个人需要去修炼的部分,必须要践行,讲再多都是徒劳。

    我的文章更多的都是聚焦在“外求”的部分。外求,是基于“内求”已经相对完善的前提下,才能展开的事情;向外,是需要非常大的能量来支撑的,如果你的心没有安顿好,是无法向外的。

    对“内求”和“外求”的概念还比较陌生的读者朋友,可以先看看这两篇文章《内求与外求》、《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

    现代人最大的困扰,就是无法安顿好自己的心,在这样的情况下,让大家谈理想、谈人生意义、谈真正的爱,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这也是我们开设“生命智慧”板块课程的原因——先修心,再做事。但是,这不是我写作的原因,我的文章从来不是让人舒服的,“舒服”解决不了问题,如果大家能从不舒服中学会思考并做出一些向好的调整,这是真正的成长,也是我期待的效果。

    不过,为了满足部分读者朋友的需求,未来会穿插着写一些这样的内容。

    那么,我们继续用“爱”来展开,依然,这个内容是面向所有的人际关系而言,因为很多时候,这些都是互通的,不管哪种关系都是关系,所面临的问题都大同小异,无非,剧情不一样,背后的情感需求都是一样的。

    爱的对立面是什么?反感、讨厌、甚至憎恨......这些负面的情绪,我们可以统一称之为“痛苦”。

    今天,我们剖析一下,这些痛苦是怎么产生的。

    01

    是爱还是需求?

    在上一篇《》提到了“投射”,我们常常会把自己的需求投射在对方身上,希望对方明白我们的需求,这样做是非常错误的。

    我们需要什么时,首先要做的就是真实表达;其次,我们期待对方如何时,先确保自己已经实现。

    举个例子。

    父母对子女的表达与期待:1)我们为你做了那么多,你怎么这么自私,不懂得感恩;2)这都是为了你好,我们的建议比你的好。

    当我们心平气和地看这些描述时,你们认为这是“爱”还是“需求”?显然,是需求。对应以上两点需求,他们内心真正想表达的是:1)我们希望得到子女的回馈(可能是情感上的,可能是物质上的);2)我们希望子女听从我们的安排。

    通常,这些需求都不是通过真实的表达,而是透过不满、失望的情绪来宣泄,父母希望透过这些奇怪的、甚至极端的方式引起子女的注意,作为成年人,他们无法在平静的状态下直接发起请求,向子女要些什么,反常的举动只是在求关注。

    这和小孩用哭闹引起父母的注意是一个意思,因为婴儿不会说话、或者还不懂得如何表达,就用刺耳的声音逼着父母就范,这样他们就可以马上获得食物,马上获得干净的尿不湿。

    良好的沟通需要面对面,坦诚以对,然而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做到事事面对面,因此,就很容易产生误会,如果误会没有及时得到解决并且越积越多,最后只能以失败收场。

    如果我们生孩子,是抱着从他们那里获取些什么,那么,大家一定要慎重思考,是否需要生孩子。

    每个生命都是独立的个体,当人们内心的空洞需要用孩子来填充时,那这个需求从一开始就错了,痛苦就是从这里产生的。

    你想生孩子,一定是因为你和伴侣的关系非常和谐与美好,你们的快乐满到溢出来,才想要把这些多到没有地方容纳的爱投递给另外一个生命,这才是最高形式的生命延续,我们称之为“爱的结晶”。

    当下这个时代,如果真的有一门技能需要持证上岗,那我认为一定是“合格父母上岗证”。

    我们回到实际的问题,看看如何解决。

    第一点,父母认为孩子自私,不懂得感恩,这些都是人们错误的认知导致的。孩子从出生那一天,带给父母和家庭的就是无限的欢乐。父母以为只有自己在付出,殊不知,孩子也在付出,只是他们从来没有这么想过。父母的付出是饮食起居,孩子的付出是对成年人心灵的洗涤。

    父母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他们自我成长的过程。如果人们懂得这些,就会时常觉得能从孩子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事实上,成年人从孩子身上获得的更珍贵,因为心灵的抚慰和精神世界的满足远超于物质的给予和帮助。

    第二点,父母认为子女不听从他们的建议就是不爱他们,不尊重他们,绝对不是。作为子女,他们只是在这个错综复杂的世界中,做出了最有利于自己的决定。关于这一点,在之前的多篇文章中阐释过来龙去脉,大家可以查阅“爱情秘境”、“思想启蒙”系列文章。

    如果,我们不与时俱进,还用固有的认知和价值观去教导孩子,他们如何用这些过时的经验去应对不确定的未来呢?这是非常危险的做法。

    尤其在这个充满未知的世界,以后变成什么样子,谁也不知道。也许,未来的人类,根本不需要金钱来交易,而是靠个体的信用等级,或者是体力、才艺去交换,所以,你留下一堆金钱有什么意义呢?

    02

    和不喜欢的人合作

    是的,你没看错,和不喜欢的人合作,尤其是互联网时代,价值观如此碰撞的情况下,这是很多人需要学习的课题。

    1,和不喜欢的人合作,是真正的理性和包容

    我们常常会说一句话,对事不对人。试问,有多少人真正做得到呢?大部分人在和别人的相处中,但凡遇到意见不合、起冲突后,一定会给对方贴上标签,把对方归类到自己不喜欢的那一个类别里,有些比较严重的,直接视对方为“敌人”。

    当我们平心静气地问自己时,想想看,哪里有那么多敌人呢?所有的不喜欢和敌对,都是我们自己建构出来的。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1)立场的问题;2)情绪的问题。

    关于第一点,立场问题,我们在《视角》阐释过,不再过多展开。

    这里有一点非常重要,立场不等于本质。本质是指事物的本来面目,是事实、是真相,属于客观范畴;立场通常是建立在个人需求或利益之上的,有一定的目的性,属于主观范畴。

    这里,主要想说说第二点,情绪问题。产生情绪的时候,一定要问自己,情绪来自哪里?

    大部分时候,我们和他人发生争执时,并不是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这件事trigger(触动)到我们或对方内在的其他问题,大白话就是导火索,人们本能地将情绪宣泄了出来。其实这是好事,如果长期压抑自己的情绪不发泄,一定会对我们的身心产生不好的影响,甚至抑郁。从这个角度,我们应该感谢那个让自己“发飙”的人,而不是“仇视”这个人。

    但是,通常人们不会这样看待问题,更不会有下一步,下一步是什么?探索一下自己的情绪来自哪里。

    举个例子。

    小红和小花同时期加入一家公司,两年后,小红升职了,而且成了小花的主管,从此,他们不再是无话不说的朋友,而是刻意保持距离的上下级关系,有时,小花还会下意识地给小红制造一些麻烦出来。

    如果小花认真看待这件事时,就会意识到这些情绪变化来自:1)自己没有努力精进,还不能像小红一样拥有管理的能力;2)公司机制有问题,小红的能力不如自己,靠关系升职了。也许还有第3个、第4个、甚至更多个原因,需要小花自己去探索和发现。

    然后,小花就会明白:“哦,原来我的抵触心理和小红没有任何关系,都是我自己的原因。”

    当小花知道问题在哪里后,就可以对症下药了。关于第一点,如果小花也是一个求上进,并且想要成为一个管理者(个性关系,并不是每个人都想成为管理者或者适合成为管理者),那么小花需要做的,不是和小红对着干,而是去提升自己。关于第二点,如果这家公司文化有问题,小花无法接受,那唯一的出路就是换一家公司。

    2,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尝试去发现并欣赏

    为什么我们总是习惯性地指责和批评他人?有很多原因:希望对方同意自己的观点,希望对方肯定自己的价值,希望对方变成自己喜欢的样子,等等。

    仔细看就会发现,不论是什么原因,都是希望对方“改变”,可是,为什么我们不能接受他人原本的样子?

    因为,我们不够爱自己,也不够爱他人。

    不够爱自己,是指我们对自己一无所知,这是自我认知的缺陷,导致我们无法看到,或者无法认可自己的价值,需要靠外界来确认自己是否有价值。

    不够爱他人,是指我们对他人片面的和带有偏见的认知,这是我们处理人际关系的缺陷,导致我们常常盯着对方的缺点,而忽略了他们的优点。

    善待自己,不为自己的不完美感到挫败,清醒地知道自己的优势是什么,短板是什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短板,随它去吧,短板和人格是否完整没有关系。

    善待他人,尊重他人是他人,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只要盯着对方的优点就好,不要企图改变任何人,因为没有人有这个能力。假如,对方由于某些缺点而感到痛苦,相信我,他们一定会自己做出改变。

    还想强调一点,优点和缺点都是相对的,在一些特定情况下,优点会成为缺点;同样地,在一些特定情况下,缺点也会成为优点,我们需要客观地去看待这些品质,不要给他人贴标签。

    03

    总结

    生活不如意时,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先找到情绪背后的需求是什么。有些需求是关于自己想要来自自己的回馈,有些需求是关于自己想要来自他人的回馈,有些需求是关于自己想要来自外部环境的回馈,但不管怎样,我们都不能把自己的需求说成为他人好,美其名曰“爱”。

    “不如意”真的存在吗?还是你在头脑里面为自己设置了一个“不如意”?

    人无完人,只要是人类,总归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敞开心扉接纳一切,允许自己做自己,允许他人做他人,那么,我们可以和任何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THE END-

    L小姐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爱 | 之,二篇,是爱还是需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crif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