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A类目标: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B类目标:通过多种途径,深刻领会100以内加法(不进位)和减法(不退位)的算理。
C类目标:培养数感。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遭遇问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在正式学习之前,老师有个小小的问题,想请小朋友们来出出主意,“老师最喜欢的小动物是小松鼠,可是,老师不知道它最爱吃什么?”谁来帮帮老师?(松果)原来是这样呀,我们来听一篇和小松鼠有关的故事吧。冬天来了,在茂密的森林深处,小松鼠和松鼠妈妈为了贮备粮食,要一起采摘松果,我们来瞧瞧吧!(出示情境图)哇,他们真是收获颇多呀,摘了这么多松果。小朋友们,用你们明亮的眼睛找一找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谁能根据刚才的数学信息来提出一个数学问题?(1.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2.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几个松果?3.小松鼠比松鼠妈妈少几个松果?4.小松鼠再采多少个松果就和松鼠妈妈一样多?)
第二板块:解决问题,理解算理。
(1)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我们先来讨论第一个问题。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谁可以列式来解决?(25+4=?)
为什么要这样列式?(加法表示两个小集合的合并,把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各自采的松果加起来就是一共采的松果。)
追问:那其中的25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
算式列好了,怎样来计算25+4=?呢,都有哪些办法?
方法一:接着往后数。从25开始往后数4次,26、27、28、29。
方法二:借助小棒来摆一摆。
引导:摆出25,即要摆出2捆5根,表示2个十5个一,加4即再摆4根,表示4个一,而通过摆小棒发现,5根加4根是9根,再与2捆合并,是2捆9根,即2个十5个一加4个一等于2个十9个一,就是29。
方法三:借助计数器来拨一拨。
引导:拨25,即在十位上拨2个珠子,表示2个十,个位上拨5个珠子,表示5个一,加4即加4个一,所以在个位上拨4个珠子。即2个十5个一加4个一等于2个十9个一,就是29。
方法四:借助数轴来跳一跳。
引导:在数轴上找到第25个位置,即25,接着加4,明确方向,向右跳,一次一次跳,跳4次,即加4个一。也可以两次两次跳,即2个一,2个一,一共4个一,多种跳法。
练习:摘加法苹果。
65+4= 72+5= 83+6= 26+3=
(2)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小松鼠比松鼠妈妈少采了多少个松果?小松鼠再采多少个松果,就和松鼠妈妈同样多?
过程同上。
练习:摘减法苹果。
67-2= 44-4= 88-5= 47-5=
第三板块:挑战练习。
基础练习1:师生练习,说一说,写一写。
32+5= 5+74= 78-6= 56-3=
挑战练习1:提升难度,获取锦旗。
32+( )=35 65+( )=68
挑战练习2:
97-( )=94 75-( )=70
挑战练习3:难度升级。
26+13=? 34+20=? 48-20=?
第四板块:制作数字树。
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基础是10以内数的加减法和整十数加减一位数。首先,第一板块,创设了“采松果”的故事情境,帮助学生体会加减法的意义。第二板块,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第三板块,及时练习巩固。第四板块,制作综合性数字树。
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我放弃了枯燥无味的口算,而是以创设情境的方式进入新课,以亲和生动的语言讲述故事,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结合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有用的数学信息,“松鼠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采了4个松果”,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发散学生思维,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充满民主自由氛围的课堂中,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遭遇问题时,尝试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己解决。同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算法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算法。
这节课总体来说,板块、算理都比较清晰,但在细节方面需要注意很多。教师不仅要关注自己的课堂,更要关心孩子的操作活动,以及这些能够带给孩子们一些东西。整个课堂以孩子为主,锻炼了孩子完整的语言和思维。数学新课程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所以,我选择以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对解决问题产生欲望。我觉得在一节课当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学生产生的错误,怎样做才能提高一节课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课前准备,所以教师的备课十分重要,而此次备课仍有疏忽的地方。
整节课下来,我感觉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需要值得自己反思:
1.情境图利用的不够到位。当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自己的数学问题后,应及时做出评价。课堂上出现了备课中未预料到的问题“小松鼠还需要再采多少个松果,就和松鼠妈妈一样多”,仅仅口头表扬带过,没有及时评价与追问这个亮点的问题。
2.减法意义引导不够。当学生根据问题列出相应算式时,及时追问为什么要这样列式,每一部分的含义是什么?针对加法意义引导的环节还可以,在减法意义这部分,未能及时追根问底,应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用减法,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算式的由来。
3.忽略算式的实际意义。从问题中抽象出算式之后,应时时注意实际意义的阐述,比如25+4=?实际意义是25个松果加4个松果等于29个松果。
4.对孩子的评价力度不够。低年级孩子特别需要评价,一定要给予鼓励,问题说对了或者说得不够准确,一定要给出明确评价,同时,注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阐述自己的看法。
5.当学生提出用破十法解决25+4时,应再简单说明破十法,区别方法的不同。
6.在教授算法与理解算理时,讲解的不够细致,只请了个别同学进行展示,缺乏对算理的梳理,以至于个别学生的学习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应注意照顾到全体学生,可以学生描述,教师演示,随之学生演示。
7.各个操作活动未能融会贯通。活动设计比较到位,多种算法也丰富多彩,可以用小棒摆一摆,计数器拨一拨,数轴跳一跳,但还是有种过场的感觉,课堂上的活动必须要和课堂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可以在借助小棒摆一摆理解算理之后,让学生以挑战的方式,在数轴上跳一跳,再用同样方式在计数器上拨一拨,注重各活动的相互融合。
8.以多说来检验学生的理解程度。在学生理解算理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计算的过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并且可以在学生回答之后,全班齐说,不断重复的说,充分理解算理。
9.算理描述时,应注意渗透数位相加减的思想。比如,25+4是5个一与4个一相加,2个十并没有发生变动。25-4是5个一与4个一相减,2个十并没有发生变动,及时小结,使得学生针对学习算式之后,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10.对于多种算法,应注意优化算法,落实算式。板书25+4的计算过程,个位相加减,使学生书写时有序可循。
11.相应练习应适当提前。加法教授之后,应及时动笔练习加法,注意动静结合,以此调配学生注意力。减法教授之后,应及时练习减法。
12.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师在板书时,应注意板书的干净整洁,尤其是“数”,一笔一划。
13.在教授新知的过程中,注意手势的引导,眼神的交流,语言的抑扬顿挫。
14.尤其注重组织课堂教学。利用课堂时间,提高学生学习率,使全体学生都参与课堂。
15.注意各环节的分配时间,合理利用时间,提高学生的时间紧促感,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
16.可以布置综合性作业,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数字树的制作,可以在下课前3分钟引导有序思考算式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