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社交恐惧的你,一定要看《社交天性》

社交恐惧的你,一定要看《社交天性》

作者: 狐狸的帽子 | 来源:发表于2020-06-06 09:04 被阅读0次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一本书是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奠基人马修·利伯曼所著的《社交天性》,副标题是“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

    百度

    你想过你的大脑空闲时都在做什么吗?

    无论是内向还是外向的人,在停止工作、学习时,都会思考自己、他人、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也就是社会认知层面的事情。实验数据表明,人在空闲时打开的默认网络和社会认知网络高度重叠。对此,作者提出“我们之所以对社交圈感兴趣,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天生就会在我们空闲的时候打开这个默认网络。”也就是说,社交是每个人的天性。

    如果你想摆脱社交恐惧,顺应自己的社交天性,不再逃避畏惧,那么这本书一定会让你受益匪浅!我们将从3个方面来分享书中的精华内容,分别是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连接、心智解读、协调

    (一)社会连接

    社交恐惧的人是渴望与别人交流接触的,但由于曾经遭遇的排斥或拒绝、内心受到挫伤。为了保护自己,他们不得已把自己封锁在没有他人的世界里,却时时感到孤独。

    事实上,社会拒绝、社会排斥、与他人分离都会造成社会痛苦,而这种痛苦不是抽象的感情,而是真实存在的疼痛。它和流血划伤那些物理疼痛一样,都会激活大脑的背侧前扣带皮层。而这种痛苦是人类进化漫长历程中孕育出的神经机制,目的是让我们融入集体,与他人产生连接。

    对应的,社会连接会激发大脑的奖赏系统--腹内侧前额叶皮层和腹侧纹状体,特别是得到来自他人的支持和赞美、与人合作、帮助和照顾他人,会让你感到十分愉悦。

    既然一切是进化使然,我们就没有必要责备自己、否定自己了。所有的社会痛苦都只有通过社会连接来解决。

    百度

    不知道大家看过TED演讲《Get Rejected 100 Days》没,演讲者蒋甲在6岁时,一次集体游戏中没有一个小朋友愿意站在他这一边,他觉得受到了强烈的否定。之后二十多年一直受困于此,每次遇到被否定、被拒绝的时候,就会想起那个6岁的自己,继而放弃。一直到30岁,他终于决心要和6岁的自己决裂。他为自己制定了Get Rejected 100 Days的计划,每天寻求被陌生人拒绝的体验,一直到最后,自己对这种拒绝麻木不仁。

    有趣的是,虽然开始几天遭到拒绝,但他主动去和陌生人协商沟通、以好奇心去理解为什么被拒绝,事情慢慢变好起来了。拒绝他的人越来越少,愿意帮助他的人越来越多。最后,他还实现了去大学课堂授课的梦想。他不害怕被拒绝了,连公众演讲也不在话下。

    从这本书的角度来看,主人公打破社会拒绝的途径正是社会连接,虽然对于害怕被拒绝的人来说是困难的,但是最难的是开头几次尝试。不但要在社会连接中忍受那延续已久的痛苦,还要学习如何有效连接,是需要一点勇气的。但我相信,这份努力和用心必然值得。

    研究表明,不理想的社会连接对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的危害可能相当于每天两包烟。所以,不要躲在自己的小空间里了吧!

    (二)心智解读

    百度

    心智解读就是指推测、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人类或许是世界上唯一有能力完全领会他人思想的物种。每一天,我们无数次使用心智解读帮助自己实现社会连接。

    例如,你是一个班主任,班上的小红和小黄是好朋友,经常一起打羽毛球。这天,新来了一位同学小蓝,看到小蓝有点紧张羞涩,你提议她们三人一起打球。一开始,三个人相互传球,但十分钟后你再回来,发现只有小红和小黄传球,小蓝被晾在一边。这时,你会怎么解读当下各位同学的心理状况以及怎么应对呢?

    当你思考这些的时候,你的心智解读开始启动。小蓝一定觉得被忽视被拒绝了,社交排斥令她痛苦,她要么继续和她们玩、尝试让她们喜欢自己,要么远离她们、寻找别的朋友。无论是哪种可能,你都会尽力去鼓励小蓝表达自己、享受社会连接带来的快乐,不是吗?

    社交高手能够读懂别人的心思,在别人未行动之前就知道他想要什么。生活在互联网浪潮中的我们,一定都会每天浏览自己喜欢的博主视频或文章,因为他表达的正是我想要的,他讲的段子太有趣了,他的观点简直与我不谋而合,他的干货对我的成长太有帮助了,......

    作者在这里揭晓了如何成为一名受欢迎的博主呢?

    你必须知道哪些信息是值得与大家分享的,并懂得如何把这些信息挑选出来;同时,你还必须非常了解自己挑选的信息的受众。

    通俗来说,你分享的内容要至少满足有趣、有料、有用其中之一,要为粉丝带来价值,比如认知层面、知识科普、趣味性。分享的内容确定了,你需要了解你的受众的心智特点,他们喜欢什么样的展现形式,是轻松年轻化的、还是严肃有深度的,这都决定了你的信息的外衣。比如你想在b站讲解科学知识小科普,面向对物理常识有兴趣但小白的学生人群,你就要避免老师的枯燥讲解,而是像哥哥姐姐一样、结合生活现象,用生动的动画辅以幽默的讲解,大家才听得下去。

    (三)协调

    前两个部分社会连接、社会心智解读从自己向外探索的角度出发,而社会协调更侧重讲我们是怎样在无形中受到社会的影响并被其塑造改变的。

    现代人经常说我想要实现自我、与众不同,不能让自我意识被淹没在集体意识中。但事实证明,自我在很大程度是进化为了确保群体生活的成功而采取的狡诈策略。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自我意识并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内在固有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的自我意识主要是由我们生活中的其他人构建出来的。

    想想看,我们很难观察到自己的内心,并真正了解自己是谁。因此每个人都倾向于通过观察别人来找到自我。一方面,我们很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语言评价、非语言行为和语气,以此来评判自己;另一方面,我们总是在观看的电影或书籍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厌恶的自己。而他人的评价和态度、作品中传达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都在无形中塑造着自我。

    百度

    再有,曾记否,自己在看奇葩说不停在高晓松、蔡康永的观点中摇摆不定;看到广告的劝说性信息、明知道是诱导,大脑还不住的兴奋劲儿,想马上来个买3送2;明明是个小叛逆,拒绝随波逐流,却会常常留意潮流趋势,保证自己时刻走在时尚的最前端。

    所以说,自我意识是为了他人而存在、为了群体生活而构建的特洛伊木马一点也不为过。

    百度

    这么说,让人有点失落,我们引以为傲的精神内核,仿佛受到了无可挽回的重创。

    但作者告诉我们,只有在我们不再从我们的“独一无二性”去界定自己,而从与我们相连的朋友、爱人、群体组织中得到身份认同之后,我们才会觉得,自己终于成为了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

    或许,与自己所爱的人和团体相连,不管那是一种责任、义务,还是保护欲、疼惜之情,都会让我们觉得自己真正的存在着,被人需要、也被支撑,这种力量,让人生中的苦涩变得微不足道了。因为,你们还在我身边,我还在你们身边,这才是最重要的。

    小结:

    这篇文章是想写给和我一样想要去融入周围的圈子、却倍感挫折的人,从小到大都会对别人说的话特别敏感,尤其小时候常常被父母忽视、情绪化对待,当我感到受伤时,我不会去辩解、说出感受,而是自己躲在被子里哭泣,只有漆黑的深夜搂着我。由于在家里都觉得没有人爱自己,所以去学校更不愿与人交往,总是独来独往,内心十分孤独。现在我25岁了,慢慢原谅过去的父母,也敞开心扉交了几个很好的朋友。我惊奇的发现,他们并不会像父母那样无所顾忌的伤害自己。所以希望看到这里的你,也尝试去理解人的社交天性,一点点解开心结,找到能安放你的小小脆弱心灵的朋友或小团体。愿你过得幸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社交恐惧的你,一定要看《社交天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csnz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