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奇思妙想
为什么我们避谈死亡、孤独和欲望

为什么我们避谈死亡、孤独和欲望

作者: 天天学英语的红舞鞋 | 来源:发表于2017-05-28 00:38 被阅读132次
伍尔夫

尽管现在网络自媒体很发达,我们有很多平台表达我们自己的观点,但我们还是一直在避讳一些话题。

有两期《奇葩说》,“该不该向父母出柜”、“好朋友能不能约”,在播出不久后,遭遇下架。给出的理由是挑战传统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不符。可是传统价值观一定就对吗?社会不就应该允许各种声音存在,然后每个人心里又有自己的一把尺吗?

希望有人可以陪自己 同性恋不是妖怪

还有一个网综叫《黑白星球》,不久前全部被下架了,只留下了一些预告片和碎片视频。下架原因是因为讨论的话题尺度过大,与主流意识形态不符。

其实,类似的有很多。节目好不好暂且不说,但只要我听到了之前不知道的事情,或者我没有想到过的观点,引发了思考,就够了,对我来说时间就没有浪费。

其实,一直被下架的节目,或者不能引进的影视作品,无疑都是谈论到了“性”、“死亡”等话题。


为什么我们不能谈论那些话题?

我们这个民族,似乎一直在避讳“死亡”、“性欲”、“孤独”这几个话题。这当然和我们几千年来被儒家思想统治有必然关系。

我来分别谈论一下这三点。

❶关于孤独

儒家一直强调的是伦理,即五伦: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忠  、孝 、悌、忍、善)。阐述一个生命与周边生命的相对关系。和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哲学观念大不同。

儒家思想歌颂的是群体文化,恪守中庸之道。所以你不能感到孤独,孤独就是不对的。尤其是大跃进、文革时期,你家里有什么都有人来检查,毫无隐私,家里的铁必须交公,那不是你家的,是国家的。张爱玲说过,早晨如果家里的大门没有打开,那别人就认为你们在家里干见不得人的事。白天大门敞开,会有人到家里“串门”,感觉好像都是“一家人”,但其实是不是少了一点隐私,少了一点自己的空间,少了一点必要的孤独感。

英国女作家、文学批评家Virginia Woolf(弗吉尼亚·伍尔芙)讲过:

一个人一旦有了自我认识,也就有了独立人格,而一旦有了独立人格,也就不再浑浑噩噩,虚度年华了。换言之,他一生都会有一种适度的充实感和幸福感。”

女人要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小屋,一笔属于自己的薪金,才能真正拥有创作的自由。”

❷关于死亡

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儒家一直不正视死亡。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这种“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对后来,直至现在,都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朝闻道,夕死可矣。”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儒家一直在以“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语句在讲死亡,后来又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儒家思想一定要赋予死亡某种意义,那我们自己的那个渺小的生命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向死而生”,他说:“一朵花的美丽在于它曾经凋谢过。” 人只有敢于正视死亡,才能懂得怎样好好活着。

❸关于性和欲望

这又是一个我们一直在避讳的问题。前段时间,一个家长说孩子的生理卫生课本尺度过大。现在,满大街的不孕不育、无痛流产的广告,居然还闲课本上几张图片的尺度太大。而且现在又是网络时代,网络上的信息更是真假难辨。

我们从小最好奇的一个问题,大概就是我们是怎么来的了。我家里人告诉我的是,我是从大江里捡来的。当然了,民间还有各种各样的版本,比如从咯肢窝里生出来的。

随着孩子的长大和青春期的到来,对于身体的好奇心是必然的,是不能避免的。我们的家长往往认为,避而不谈是最好的办法。好像躲避了,这个问题就没有了一样。可是我们都知道,这是不能躲避的问题,小孩会通过各种途径寻找答案,与其那样,不如由父母以及老师,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做引导和教育。

这个话题对于我们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人来说可能难以启齿的原因,也是受到了伦理的影响。我相信,不管一个人是否识字,都知道一句话叫做“男女授受不亲”。在古代,没有做爱这个词,这个词是西方传入中国的。古代把做爱叫做敦伦。夫妻两个人不能把性作为乐趣,不能有性欲望,而作为一种伦理,是为了传宗接代。

我们总是认为身体是不美好的,性是肮脏的。我们避而不谈。也因此造成了很多很多的悲剧。我们选择逃避,我们就永远成为不了“性脱敏者”,悲剧可能也不会有所减缓。


文化,尤其是主流文化,或者说是统治阶级推崇的文化,都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它深入这个民族每一个人的血液里,传承,加固,再传承。你不必找一本书来读,甚至不认字,你一样可以背出几句“名言”。这对吗?这好吗?

这没有错,这有好处。但是我觉得这不够。对于每一个问题,都应该多角度考虑,形成自己的观念体系,并且随着经历的增多,知识的积累,不断的修正。而不是记住一个又一个别人口中的结论。任何话都只信一半,另一半是你自己的思考,你自己的感受。

但愿有一天,我们这个社会,没有什么是不能公开讨论的。这也是《奇葩说》一直坚持的理念之一。

希望出柜与勇气无关
大家好!我是一个爱写东西的大三学生。定期更新关于综艺、影视、读书方面的文章,欢迎关注我!还有,喜欢就点个赞再走吧!笔芯

相关文章

  • 为什么我们避谈死亡、孤独和欲望

    尽管现在网络自媒体很发达,我们有很多平台表达我们自己的观点,但我们还是一直在避讳一些话题。 有两期《奇葩说》,“该...

  • 我们为什么避谈理想?

    小时候,总幻想自己是一个拯救世界的英雄,后来却发现,大多数时候我还是只能等着被英雄拯救。我们中的很多人,即使...

  • 也许比死亡更解脱的是坚持

    也许是中年困惑,也许最近发生了很多事,心情抑郁。从来都避谈死亡的我也对死亡死亡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感悟,看着躺在床上的...

  • 跟自己在一起 ―看蒋勋谈孤独

    说起孤独,人们常常是惶恐的,惶恐到谈孤独如遇“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并坚决否认自己和孤独沾上一毛钱的边儿...

  • 你的孤独,虽败犹荣

    生而为人,必须经历孤独。 有些孤独,因为梦想我们必须承受;有些孤独,因为生活我们避无可避;有些孤独,我们甚至要逆来...

  • 你想过死吗?

    你想过死吗? 中国人是很少谈“死亡”的,认为说死不吉利,面对死亡确实让我们感到恐惧和不安,所以我们忌讳谈死亡。 孔...

  • 你是一个谈死色变的人吗?

    咱们中国是一个谈死色变的国家,古代貌似也只有庄子谈过,庄公梦蝶,其他的诸子百家也很少谈。而且我们国家对于死亡都很避...

  • 我们终将遇见孤独和死亡

    网上有一段话说“我们这一生,遇见爱,遇见性都不稀奇,难得的是遇见理解,遇见懂得。”我想这只是对于人生艰难的诠释之一...

  • 望穿死亡路——第四十八天(8.14)你第一次见到死亡和最近一次

    死亡,我们每个人生命的终点。 死亡,总是令人恐惧的。 死亡是一切希望和欲望、烦恼的终...

  • 孤独和死亡

    近了,近了 死亡的脚步近了 蔚蓝的深海上,有我漂泊的梦想 深海亦是埋葬我的坟墓 孤独的人,把孤独写进书里 不孤独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我们避谈死亡、孤独和欲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cuc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