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内蒙边边游1day
昨天下午大同市今日云酒店集合,今天是内蒙东北边边游的第一天,上午参观云冈石窟,之后赶往赤峰市的达来诺日镇。
早晨8:30抵达景点。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郊16公里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武州山最高处称云冈,故名云冈石窟。石窟依山开凿,规模恢弘、气势雄浑,东西绵延约1公里,窟区自东而西依自然山势分为东、中、西三区。现存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雕刻面积达18000余平方米。造像最高为17米,最小为2厘米,佛龛约计1100多个,大小造像59000余尊,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成为国家首批5A级景区。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按照石窟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
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
北魏文成帝令沙门统昙曜(音坛耀)开凿5个大石窟(第16- 20窟),后人称为昙曜五窟。
“昙曜五窟”开凿于公元460-465年,是云冈石窟的第一期工程。据说是要显示北魏皇帝权力的无限;而5个石窟的中央都雕刻了巨大的如来佛像,象征了北魏五朝的五代皇帝。
大家最熟悉的是第二十窟的白佛爷洞,因为前壁和窟顶崩塌,本来藏在洞窟内的主尊像完全暴露在外面,俗称露天大佛。这座大佛不单单有着中国化的元素,其额头极宽,鼻子很高,眼睛大唇却薄。这些,都是外域佛教的特征。所以说,云冈大佛实际上代表了佛教中国化的意义。
中期石窟是云冈石窟雕凿的鼎盛阶段,主要有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第11、12、13窟以及未完工的第3窟。这一时期(471-494年),是北魏迁洛以前的孝文时期,是北魏最稳定、最兴盛的时期,云冈石窟是集中了全国的优秀人才,以其国力为保证,进而雕凿出更为繁华精美的云冈石窟大窟大像。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到孝文帝迁都前,皇家经营的所有大窟大像均已完成,历时40余年。
其中最典型的是第五窟大佛洞,中央大佛高17米,彩绘华丽。
我最喜欢的是其西壁立佛,鼻直眉弯,略呈笑意,雍容典雅,安乐平和。
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
今天主要参观了昙曜广场、莲花大道、礼佛浮雕墙、礼佛大道 等景观。
1 昙曜广场
昙曜广场位于云冈石窟景区入口处,占地6000多平方米,是为纪念云冈石窟的开创者昙曜高僧而建。整个广场及亭廊建筑渲染着浓重的北魏皇家气象,广场中央的昙曜雕塑以潇洒大器的写意手法,塑造了一代佛门大德的艺术形象,高古清逸,似筚路蓝缕,风尘仆仆,却是袈裟飘逸,似乎从千年前的尘埃中走来。公元460年,北魏文成帝复兴佛法,命昙曜高僧主持开凿了规模宏大的云冈石窟,因此,昙曜不仅是开凿云冈石窟的创始人,也是北魏著名的佛学大师和译经大家,是北魏佛教昌盛的奠基人。
2 礼佛大道
所谓礼佛大道:“恩泽普武周,慈航通法岸”。向西看去,十三对千佛列柱依次列于礼佛大道两侧。神柱高8.73米,系黄沙岩雕刻,由下而上依次为须弥座、力士、白象、柱体的完美组合,造型高耸、精致亘绝,在两侧浓密的松林掩映下,矗立的神柱气势雄伟、蔚为壮观。
3莲花大道
佛光银杏融天地,净水莲花洗古今。莲花大道位于云冈石窟第20窟前,笔直幽静的大道连接着接引佛殿。大道两侧峙立着74对精致的博山炉。博山炉为铜制,制作于2010年。炉盖雕镂成山形,上有羽人、走兽等形象。最早博山炉盛行于汉及魏晋时代,在云冈石窟艺术表现中大量雕刻有博山炉,作为佛教中供养的最重要法器,其意义在于表现对佛的崇敬,这种博山炉的出现便来自于古印度佛教艺术表现的雕刻题材之一。莲花大道两侧出现的博山炉的创作元素就来源于云冈石窟雕刻中。
礼佛浮雕墙
穿过神柱林立的佛光大道向西,呈现于世人眼前的是两面相对的扇形皇家礼佛浮雕墙。这组正面相对的浮雕墙总体呈圆弧状,长约20米、高约4米,画面构图完美,雕刻细致,以高浮雕的形式,生动表现了北魏皇家盛大的帝后礼佛图。车辚辚、马萧萧的现场气氛,充分再现了北魏当时皇帝、皇后前往礼佛的庄严肃穆的宏大场面,这种场面让人自然联想到1500多年前云冈石窟作为皇家寺院曾经的辉煌,让人举目流连。
网友评论